□ 首席記者 李榮 實習記者 白瑤
水是生命之源、生產之要、生態之基,歷來是治國安邦的大事。12月18日,由省政協人口資源環境委員會主辦的省政協第六次人口資源環境發展態勢分析會在西安召開,與會委員、專家和相關部門齊聚一堂,聚焦“黃河流域水資源集約節約利用”主題深入研討,共同為推動水資源集約節約利用把脈開方、建言獻策。
會上,結合陜西水資源開發利用情況,水利部水電規劃設計總院副院長李原園說,陜北地區作為能源重化工基地,工業耗水量大;關中地區蓄水工程少,調蓄能力不足,城市用水擠占農業生態用水嚴重;陜南地區骨干性水源工程少,徑流調節能力低,水源基地作用尚未發揮,供水保證程度低。
李原園指出,在黃河流域生態保護中,陜西具有核心作用,在黃河和西北高質量發展中具有龍頭作用,對保障陜西水資源安全和促進黃河高質量發展具有獨特優勢。他建議,要完善陜西水網及水資源配置格局,加大深度節水控水與節約集約利用,加強防洪薄弱環節治理、提標升級,河湖生態綜合治理與修復,地下水綜合治理保護,水土流失綜合治理與水源涵養保護。
“水資源年際變化大,年內分配不均,70%的水量集中在汛期。”省水利廳廳長魏穩柱在通報我省集約節約用水工作時說,我省水資源分布與需水要求極不匹配,且開發利用潛力非常有限。特別是我省黃河流域解決社會經濟發展新增用水已無潛力,只能依靠調引漢江水和黃河干流水以及再生水挖潛。
針對我省情況,西安理工大學教授朱記偉建議,要強化水資源剛性約束,加大水資源管理力度,大力推廣節水技術及設施,探索形成水價調節機制,優化完善水資源配置體系,持續完善節水計量監管,引導社會公眾自覺節水,讓節水成為全民行動。
在交流互動環節,省政協委員、安康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馬孝芳第一個提問。“安康水電站的庫容量是26億立方米。每年一到汛期,我們就要提前開閘放水,然而并不是每一次汛期的降水都能將水庫填滿。”馬孝芳的家就在漢江邊,所以她深知農民對水的渴求。
馬孝芳直言,對于當地農民來說,灌溉需要這些水,水庫的“肚子”空了,老天爺又不下雨,他們怎么辦,現在的科技手段能不能做到防汛精準化?
“能否將水資源保護和利用納入空間規劃當中。”省政協委員、西北大學城市與區域規劃研究中心主任劉科偉建議,目前的建設項目審查,對于建設強度、投資等都有嚴格要求。工業項目中的用水量,是否也能納入到項目審查中。
“陜西的綠色版圖向北延伸了400公里,這些創造出來的生態產品能否實現價值化?”全國人大代表、陜西師范大學西北研究院副院長方蘭的疑問,也是當前困擾基層的主要問題。如一片上千公頃的森林,它所能提供的人類生存價值、對空氣的凈化價值等如果能夠貨幣化,并建立起生態系統服務價值體系,既承認了付出者的貢獻,也能讓更多人愿意投身其中。據魏穩柱介紹,我省今后將通過科學調水,增強區域水資源承載能力。具體來說,引漢濟渭二期(輸配水工程中的骨干部分)工程可行性研究報告已獲國家發改委批復,隨著建設步伐不斷加快,將實現從我省長江流域向黃河流域近期調水10億立方米、遠期調水15億立方米的目標。此外,榆林東線馬鎮黃河引水工程已全面開工,建成后將實現從黃河干流年引水2.9億立方米。
為時兩個半小時的會議,討論熱烈、成果豐富,既肯定了我省水資源集約節約利用工作的成效,又指出了當前存在的問題,提出了許多有價值的對策和建議。
值得注意的是,一年一度的態勢分析會創造了人民政協履行政治協商、民主監督、參政議政職能的新形式,已成為陜西省政協協商議政、對口協商的亮麗品牌,是陜西省政協推進協商民主廣泛多層制度化發展的有益探索,得到了全國政協的充分肯定。
省政協副主席李冬玉指出,人資環委要認真梳理,歸納總結,根據發展態勢分析會協商討論情況,形成專題報告報送省委、省政府。我們要結合黃河流域經濟社會發展布局與規模,以水而定、量水而行,為流域深度節水貢獻智慧;要嚴格取用水總量控制,大力發展節水產業,不斷提高水資源利用率;加強農業用水管理,不斷提高農業節水水平,推進水資源節約集約利用。
編輯: 意楊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