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振興、科技創新、非遺傳承……兩會期間,8名省人大代表做客“代表訪談室”,就社會各界關注的熱點問題談感受、話發展、獻良策,為推動高質量發展、創造高品質生活、實現高效能治理提供“金點子”。
“十三五”期間,我省交出了脫貧攻堅亮眼成績單:288萬農村貧困人口實現脫貧,56個貧困縣全部摘帽,24.93萬戶貧困群眾搬入新居,絕對貧困和區域性整體貧困得到歷史性解決。進入“十四五”,我省該如何鞏固脫貧成果、助力鄉村振興?代表們展開熱議。
脫貧摘帽不是終點,而是新生活、新奮斗的起點。通過調研,省人大代表、富縣張村驛鎮下河灣社區居民全芬發現,一些地區缺少市場化運作和龍頭企業帶動,產業鏈不夠健全、產品附加值低。她建議,應鼓勵引導更多龍頭企業向欠發達地區投資,不斷延伸產業鏈條,把地域特色產業做大做強,確保脫貧群眾持續穩定增收,不斷鞏固提升脫貧攻堅成果。
“疫情之下,相關部門要建立防止返貧監測和幫扶機制,密切跟蹤、加強監測,及時發現、及時幫扶,確保群眾不返貧;統籌考慮特色產業發展、基礎設施建設、生態環境保護等各項工作,在密切利益聯結機制的基礎上,發展壯大農村特色產業。”全芬說。
近年來,農民專業合作社帶農富農作用不斷凸顯。省人大代表、扶風華泰果蔬專業合作社理事長趙小娟表示,應借助電商平臺等助力消費扶貧,幫助廣大農民解決“銷售難”問題。同時,應注重培育優良品種,不斷延伸產業鏈條,提高農產品附加值,加強農民專業合作社與農戶之間的深度合作,進而實現共贏。
對鄉村來說,學校既擔負著傳播知識、塑造靈魂等使命,又為鄉村建設提供了人才支撐,鄉村教育在鄉村振興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省人大代表、西安藍溪科技投資控股有限公司董事長王武建議,一方面,優先安排子女教育支出困難家庭就業;另一方面,以聯合辦學等方式,將優質基礎教育資源引進農村,進一步改善農村基礎教育環境。
政府工作報告提出,要始終堅持以聚智創新、聚焦產業、聚力富民為關鍵抓手。落實“三新”、實現“三高”,創新是第一動力,產業是第一支撐,富民是第一要義。省人大代表、洛南縣正泰礦業有限責任公司董事長陳飛鵬對此深有感觸。近年來,他帶領團隊圍繞資源循環利用、新材料研發等,先后與省內外多家科研機構合作,推進產學研用結合,先后攻克了多項關鍵技術,實現了提質增效、轉型升級目標。“我們還通過削坡整形、規范臺階、覆蓋活土、栽植播種等方式,對礦區生態環境進行修復治理,有效防止了水土流失。下一步,我會繼續扛起民營企業家的責任,協助相關部門做大做強洛南硅產業,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邁出更大步伐。”陳飛鵬說。
近年來,我省不斷完善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體系建設,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為堅定文化自信、推動社會主義文化繁榮興盛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撐。這讓省人大代表、綏德縣武燕民間文化傳承發展有限公司總經理武燕很是興奮。
“當前,非物質文化遺產不僅滿足了藝術愛好者的需求,更成了群眾增收致富的重要途徑。在綏德縣,我們通過定期舉辦剪紙培訓活動,把‘指尖技藝’變成了‘指尖經濟’,累計幫助數千人增收致富。”武燕表示,應提高傳統剪紙的藝術性,倡導剪紙高端化、精品化和藝術化;將傳統剪紙技術和現代科技結合,提高創作者的積極性、主動性,讓更多人參與非遺保護與傳承。此外,應積極倡導并組織由政府牽頭的非遺科普教育活動,讓更多人尤其是年輕人了解非遺文化,推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改革發展。
編輯: 張潔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