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實習記者 張涵博
每年9月至10月的秋季招聘,對于高校應屆畢業生來說彌足珍貴,也因此有“金九銀十”之說。站在人生重要的十字路口,他們要往哪個方向走?遇到了什么困難?9月7日至10日,圍繞“促進我省高校畢業生就業”議題,省政協副主席楊冠軍率社會和法制委員會調研組先后赴西安市、咸陽市、楊凌示范區開展調研,為10月即將召開的月度協商座談會做好充分準備。
2021年,我省高校畢業生達到332789人,相比去年增加0.12萬人。據省教育廳調查顯示,65%的高校認為2021屆畢業生就業形勢較上屆更為嚴峻。受疫情影響,許多單位縮減招聘計劃,提高招聘要求,超高人數與疫情的雙重疊加,導致畢業生就業難度進一步加大。
面對重重困難,國家推出一系列超常規舉措促進高校畢業生就業,我省結合省情制定了符合實際的政策措施。省教育廳積極拓寬就業渠道,持續實施基層就業項目,加快構建部、省、校、用人單位聯通共享的高質量就業服務體系,支持高校畢業生創新創業。省人社廳出臺穩就業15條措施,對中小微企業招用高校畢業生給予補貼,開發落實政策性崗位逾3.5萬個。
高校在穩就業工作中的努力同樣可圈可點。陜西師范大學先后組織了公務員(選調生)考試培訓班、高校管理(輔導員)崗位精準制導培訓班、精銳職業形象加油站等,打造分類指導的就業培訓模式。西安培華學院與第三方質量評價機構簽訂長期合作協議,通過常態數據監測和年度評價報告,倒逼學校教育教學質量不斷提高、人才培養目標更加精準。楊凌職業技術學院開設青海水利特色訂單班,為少數民族邊遠地區定向培養水利專業人才。
“這是什么?”西北農林科技大學里,一排排“職通未來簡歷大賽獲獎學生簡歷展”的展板引起了委員們的注意。
“今年我們舉辦了一場簡歷大賽,邀請就業指導專家和人力資源主管對畢業生簡歷進行專業指導和點評。”據工作人員介紹,這種就業指導的新模式,其目的主要是幫助應屆畢業生提升求職技能,同時也教育引導低年級學生提早做好職業規劃。
“很多學生在做簡歷時往往不得要領,這個做法很好,也很有效。”省政協常委、西安交通大學法學院教授吳平魁對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的做法由衷點贊。
據了解,截至目前,我省2021屆高校畢業生去向落實率已恢復至疫情前的水平,穩就業的好成績也給委員們鼓足了信心。
“相關部門和高校在畢業生就業工作中盡心盡力,這份成績來之不易。”省政協委員、西安航空學院原黨委書記陳平社說出了委員們的共同感受。他建議,要通過建立人力資源服務產業園、搭建人力資源市場平臺,進一步拓寬人力資源交流渠道,進而補齊我省人力資源發展的短板。
對于隱藏在良好就業現狀背后的問題,委員們也相當敏銳。調研中,委員們發現,“慢就業”“緩就業”現象已成為普遍存在的問題,有些畢業生甚至堅持優先選擇到大城市、大機關、大單位就業,崗位不滿意寧可等一等。
“疫情讓家長和學生在就業時更加趨于職業的穩定性。”省政協常委、西安郵電大學校長范九倫一語道出了當下就業中的一些現實問題。而他的說法也與省教育廳披露的相關數據趨同——畢業生就業時,工作首選前三位為國有企業、事業單位和黨政機關,到民營企業就業的意愿較低。
在陜西華秦科技實業股份有限公司,調研組了解到,這家專業從事隱身材料、偽裝材料及防護材料研發、生產和銷售的民營企業,集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國家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陜西省軍民融合示范企業等多項殊榮于一身。然而,就是這樣一家科技含量滿滿的“民參軍”企業,卻面臨著招聘困難的問題。
“根子上,還是因為我們是一家民營企業。”在回答委員的追問時,華秦科技副總經理王均芳的話語中透出一絲無奈,“就算我們的薪資比國企高,許多畢業生的家長還是覺得孩子應該進國企。”
華秦科技一位人力資源主管認為,現在的年輕人對平衡工作和生活的要求比以前更高,在他們的擇業觀念中,更關心公司的地理位置、工資待遇、住房醫療教育等配套成熟程度。
“民營企業特別是中小企業,是高校畢業生就業的主要渠道,這個問題應該得到重視,并且統籌考慮。”省政協常委、長安銀行監事長丁琳說,民營經濟有一種“56789”的說法,即民營經濟貢獻了中國經濟50%以上的稅收、60%以上的GDP、70%以上的技術創新成果、80%以上的城鎮勞動就業、90%以上的企業數量。
這并不是一個“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問題。省政協副主席楊冠軍在調研時表示,民營企業可能存在平均壽命不長、經營情況不穩定的隱憂,各級政府應加大對民營企業特別是小微企業穩崗的支持力度,在保險、教育、醫療、住房等方面給予政策扶持。
省政協委員、西安高新區管委會公職律師劉國興說,我省產業園區眾多,要發揮產業園區作為小微企業聚集區的作用,加強園區創業載體和服務能力建設,為更多畢業生創業就業創造有利條件。
“鄉村振興需要大批年輕化、知識化、專業化的年輕人。”針對“基層崗位無人可用”等就業結構性矛盾,委員們建議,應制定激勵性政策措施,通過實施基層就業計劃,推進見習崗位向基層延伸,鼓勵引導高校畢業生到基層一線、農村和西部地區創業就業,助力鄉村振興。
在陜煤集團,調研組也了解到部分國企的招人用人之困,“全社會穩就業的壓力較為突出,深層次的原因是勞動者擇業與用人單位需求之間存在一定的錯位,特別是高危行業、新興戰略產業技能型人才缺乏的短板,造成了招工難與就業難并存的局面。”
基于此,省政協委員、西安財經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陳曉莉建議,建立政府、高校、企業聯動的大學生就業機制至關重要,政府參與、校企合作,學校根據企業人力資源需求開展訂單式人才培養,實現產學研的良性互動。
同時,省政協常委、社會和法制委員會副主任王昊文建議,高校也應根據市場需求調整優化專業設置,提高畢業生能力和社會需求的吻合度,從而推進教育鏈與產業鏈的有效銜接。
編輯: 張潔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