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北京10月29日消息(記者 李國強)“大字體、減少廣告、簡化操作、大圖標、人工客服,是目前中老年人對主流APP適老化改造最大的五個需求。”該結論出自10月28日發布的《移動互聯網應用(APP)適老化改造調研報告》(以下簡稱“報告”)。
數據顯示,我國60歲及以上人口已達2.64億人,占總人口的18.7%。未來五年內,這一數字將突破3億。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最新發布的《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21年6月,我國網民規模達10.11億,其中50歲及以上占比達28%,幾乎每10個網民中就有3個是中老年人。
階段成果初顯
不過,在智能化和老齡化交織的過程中,部分老年人并沒有享受到數字技術的紅利。如何變“數字鴻溝”為“數字跳板”?
此前,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切實解決老年人運用智能技術困難的實施方案》。隨后,工業和信息化部印發《互聯網應用適老化及無障礙改造專項行動方案》,方案決定自2021年1月起,在全國范圍內組織開展為期一年的互聯網應用適老化及無障礙改造專項行動。
今年以來,從支付、社交到出行、餐飲,手機APP適老化改造進度不斷加快。工業和信息化部有關負責人近日透露,目前全國已有104家網站和APP初步完成了適老化改造,取得階段性成效。
報告指出,社交通訊、新聞資訊、生活購物娛樂等三大類移動互聯網應用(APP)是50-70后中老年使用頻率最高的APP。微信、今日頭條、抖音成為這一群體使用頻率最高的APP。支付寶、微信、滴滴出行、12306、百度等10個APP因字體和圖標放大、功能簡明、過濾廣告、具備語音識別、安全系數高,成為中老年人相對滿意的主流APP。值得一提的是,中老年群體對于社交通訊、娛樂資訊有強烈的需求,相關APP適老化改造刻不容緩。
“此次歷時近一年的適老化改造的積極意義在于,主流APP首次較大規模地關照到中老年人群。”報告認為。
報告由北京大媽有話說新媒體平臺聯合《經濟觀察報》《現代廣告》雜志,累計開展網絡問卷3600份,根據行業數據及市場預測,通過統計預測模型估算形成。《經濟觀察報》宏觀經濟研究院秘書長李曉丹表示,中老年人群移動互聯網使用率超20%,是移動互聯網價值洼地,仍有很大的空間待發掘。
深挖商業價值
北京大媽有話說新媒體平臺創始人邊長勇則表示,好多APP的改造,僅停留在表面。“特別反常的是,被認為有相當數量中老年用戶的APP,大爺大媽們吐槽更多。”因此,這類APP提升空間更大。
報告特別關注到最讓中老年人在上網過程中感到為難的六個問題分別是,出行需要(健康碼、行程碼)、醫院掛號、銀行業務辦理、購買車票(機票、火車票)、掃碼支付、線上繳費。
報告認為,隨著“觸網”的中老年人數量增多以及互聯網使用水平的提升,中老年用戶的價值將被更多互聯網公司注意到,主流APP適老化改造的態度將更加積極。
關于APP適老化改造的商業化考量,邊長勇介紹,去年疫情之前,老年群體用抖音的不多見。疫情發生后,自己身邊刷抖音的阿姨、叔叔特別多。而且,他們學習智能手機應用的速度非常快。
對比40后和50后,60后有一個特別大的特點,即付費意愿大幅提升。這是一個非常積極的現象。相比年輕人而言,60后相對更有錢有空閑時間。而且,他們中的很多人經過了互聯網的洗禮,使用電腦的水平非常高。所以,60后對互聯網產業和APP適老化改造的影響非常大。
報告建議,互聯網從業者在改造APP時,要先洞悉老年用戶需求,注重功能上的精細化調整,降低老人對新技術的恐懼,從而提高老人使用意愿。唯有此,才能真正幫助老人跨越“數字鴻溝”。
編輯: 意楊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