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里的營商環境好,人才就往哪里走、資金就往哪里流、項目就在哪里建、產業就在哪里興。營商環境是一座城市重要的軟實力和核心競爭力,良好的營商環境不僅是軟實力的重要體現,也是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保障。
營商環境沒有最好,只有更好。今年省兩會上,省政協委員劉國興、宋阿麗、王占林圍繞優化營商環境給提出意見建議。
打通審批服務“最后一公里”
《陜西省優化營商環境條例》2021年1月1日起修訂施行以來,我省在市場主體保護、市場環境、政務服務、監管執法、法治保障等方面取得一定進展。但省政協委員、西安高新區管委會公職律師劉國興在調研中發現,目前我省“一網通辦”沒有達到“全通”效果,企業辦理項目審批,仍需登錄多個系統,數據無法互通共享,窗口受理時也需重復提交材料。
劉國興建議,在“一網通辦”的改進上,要以數據、審批、監管三個要素打通為深化點,改革部門體制機制,優化線上線下政務服務環境,完善流程再造,切實減環節、減時間、減材料、減費用和減跑動,推動政府信息共享,以制度保障數據分級分類公開,加強數據標準化建設,以制度保障數據分級分類公開,推動各系統真正向“進一網能通辦”轉變。
“還應開設綠色通道,對基本符合法定辦理條件的項目實行‘告知承諾、容缺辦理’,細化并聯審批運行規則,并安排專人對企業進行‘一對一項’或‘一對一類’的全程代辦服務。”省政協委員、陜西省建設監理協會監事長宋阿麗說,要常“回頭看”,延續審批制度改革中好的經驗做法,對標補齊差距短板,條分縷析找癥結,有的放矢尋對策,實現營商環境“升級跳”。
向各類拖欠工程款行為“出重拳”
重點項目建設是撬動經濟發展的“總開關”,也是牽動全局工作的“牛鼻子”,而良好的營商環境是重點項目建設的重要保障。
自成功舉辦第十四屆全運會和推進國家中心城市建設以來,西安市在城市形象改造和民生短板領域集中發力,“但由于時間緊任務重,導致很多項目無法按合同約定支付進度款、結算工程款,還存在層層轉包,虛增建設成本等問題。”宋阿麗說。
為此,宋阿麗表示,應對2021年重點項目資金使用和撥付情況“回頭看”,精準測算2022年重點項目各級財政投入,制定精確的資金分類預算表,盡快落實減稅降費,建立多元化籌資機制,確保重點項目資金足額剛性到位,并公示資金使用和撥付情況,建立聯網監督系統,將考核結果納入年度預算考核,監控項目工程款支付情況,加大對拖欠工程款及農民工工資行為的打擊力度,細化推進清欠工作,從源頭保障市場主體合法權益。
省政協常委、陜西江林投資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王占林認為,對招商引資工作中存在的拖欠各類款項、招商政策承諾不兌現、履行合同不落實等問題,應予以嚴格整治,對于不作為、懶作為、胡作為等人員給予警告、處分、調離、撤職等嚴肅處理,進一步提高營商干部隊伍的管理水平和業務素質,建立勤政廉潔的招商隊伍,激發營商干部的積極性、主動性,完善激勵措施,落實保障機制,進而提高辦事效率。
對于企業稅費負擔過重,要求降低社保、公積金費用等呼聲普遍的情況,劉國興說,要推進企業稅費制度改革,消除企業稅費負擔重的痛感,加強包容審慎監管,繼續制定和擴展企業輕微違法經營行為免罰清單,采取指導、建議、提醒、勸告等非強制性方法,處理企業輕微違法違規經營行為。
多措并舉打造營商環境“金名片”
三分招商,七分安商。營商環境是企業生存發展的土壤,更是經濟發展的“晴雨表”。“只有做到親商、安商、富商,把優化營商環境作為推動發展、提升城市綜合競爭力的重要工作來抓,才能真正實現招得進、留得住、出實效。”王占林認為。
“優化營商環境工作是一項長期的系統性工作,需要政府各部門共同努力,協調配合,同時也需要社會各界人士的關注與支持。”王占林建議,要進一步營造“親”“清”政商關系,優化暢通政企溝通渠道,及時理清符合本地區產業政策的項目。
在項目儲備上,宋阿麗說,要優化項目產業結構和質量,抓好產業項目接續,并研究謀劃2022年重點項目建設任務,及早部署建設時間進度,對已明確實施的重點工程,加快項目前期可研評估、勘察設計等工作,盡快完成各類建設審批手續,做好清單編制和財政評審工作。同時,轉變臨時組建工程管理機構或多重設置管理機構的作法,委托專業的工程項目管理公司,推進代建制、總承包制等模式,完善考核和觀摩測評制度。
“還應進一步拓展招商平臺,加強與商協會的聯絡,合理利用商協會資源,發揮商協會作用,引導其助力政府做好政策宣傳、信息溝通、招商引資、推進優質項目盡早落地等工作。”王占林說。
優化營商環境,需要方方面面的努力,人才工作責無旁貸。劉國興在調研中發現,企業在人才引進上缺少發言權,現行人才引進政策過于聚焦“高大上”,對于企業急需人才則缺乏引進路徑,同時,我省部分法規政策的通俗性、可及性不夠,政策晦澀難懂且宣傳不到位。
劉國興認為,要改革人才政策,改變引進人才唯文憑的現狀,給予企業更多的人才認定權,并加強法規和政策的解讀、宣傳工作。(各界導報實習記者 白瑤 記者 滿淑涵)
編輯: 陳戍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