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納入年度重點范疇的365個項目,已順利審批346個,審批率達95%;
為重點項目量身定制了全周期、全鏈條、全方位的護航方案;
榆林市生態環境局“紅黃綠”三色智慧碼動態監管等4個典型經驗做法在全省復制推廣……
一份份投資協議落筆紙上,一個個引資項目珠落玉盤,這些正是對榆林市生態環境系統持續優化營商環境的最大肯定。
營商就是贏未來。
榆林市生態環境局開展“一把手走流程”活動
2024年以來,榆林市生態環境系統聚焦高質量發展奮斗目標,在關鍵期發力、于關鍵處落子,將持續優化營商環境作為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先手棋”,著力構建更具吸引力的投資發展生態,讓各類經營主體落得下、長得好,為奮力譜寫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榆林新篇章匯聚強大力量。
政策提能 作實“硬支撐”
各縣市區分局主要領導走進政務服務中心,深入生態環境窗口體驗“一把手”坐窗口走流程活動,以第一視角全面了解企業群眾所思所盼,切實推進行政審批服務規范高效。將行政審批中的大量工作前置,通過轉變服務方式優化營商環境,變企業跑為政府跑,全程盯辦部門內部流轉,一步步緊盯辦理節點,為后續項目穩步推進創造了良好的外部條件。
《榆林市創新“紅黃綠”三色智慧碼動態管理機制 實施排污單位分級監管》典型案例榮獲榆林市2023年度優化營商環境典型案例一等獎
為了讓經營主體創業有信心、投資能放心、發展更安心,榆林市生態環境局組建了全市重點項目環評服務專班,精心出臺《全力推進重大建設項目環評審批實施方案》,為部省市縣四級重點項目搭建起系統全面的環評管理臺賬。安排專人負責到底,定期調度把控項目進展,提前介入項目前期籌備,全程跟蹤服務至項目落地開花。截至目前,納入年度重點范疇的365個項目,已順利審批346個,審批率達95%。余下19個項目中,18個正督促業主加快編制環評報告,國能二期項目已協調生態部于近期受理。
哪里有“陽光雨露”,哪里就有“萬物生長”。在陜西欣晟綠能新材料有限公司的二氧化碳乙烷耦合羰基一體化項目建設過程中,榆林市生態環境局主動“靠前服務”,在其環評編制與審批的關鍵進程中,榆林市生態環境局安排專業骨干力量悉心指導建設單位提升環評報告編制水準、提供項目審批辦結效率“最優解”,并依據項目特性與區域生態特質,為其量身定制科學、精準的生態環境保護方案,助力企業從源頭筑牢綠色發展根基。
“智慧碼”設置于企業正門,實現“一碼查詢”“一碼監管”
此外,榆林市生態環境局在環評審查服務領域大膽革新,保證環評審查公平科學的同時,將環評技術評估改為“零收費”,相關專家會議費用由榆林市生態環境局統一承擔,進一步為企業卸下“成本包袱”,讓企業更好聚焦自身發展,推動項目更快落實落地。
服務提速鍛造“高品質”
從統一辦事標準、實施網上辦理、建立服務保障機制等方面,推行靠前服務、跟進指導、全程參與的環評服務模式,實施清單式管理,榆林市生態環境局持續不斷提升環評審批服務水平。
推出《關于提升環評審批效能加強政務管理工作的實施細則》《高質量項目環評審批政策問答匯編》《關于加強建設項目環境影響報告書(表)編制質量日??己吮O督管理的通知》等系列文件,建立健全項目容缺受理、并聯審批、即來即受理、即公示即審查等多條“綠色通道”,對所辦事項實行“四個一”機制,即一次性編制報告、一次性受理公示、一次性評估審查、一次研判批復,環評承諾審批時限大幅縮短,較法定時限壓縮一半有余,報告表僅需20個工作日、報告書30個工作日即可完成審批。2024年,榆林市縣兩級累計審批項目環評585個、同比增加41%,累計向103家重點項目提供了“審批服務單”,涉及投資260多億元。
在工業產業區塊劃定過程中,充分利用生態環境分區管控成果,科學引導全市工業產業布局分布,有效避免產業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的矛盾,維護了生態系統功能,促進產居和諧共生。
2024年,榆林市生態環境局及時審查完成榆橫、榆神等5個園區的規劃環評,累計對278個建設項目、23個礦區及產業園區進行比對分析;對環評技術單位“紅黃藍綠”分級管理嚴格審查環評報告質量,對43家環評單位考核亮牌,將1家紅牌和9家黃牌單位全網公示并嵌入信用評價體系,以失信懲戒“利劍”倒逼行業自律。
行政執法工作面廣量大,一頭連著政府,一頭連著群眾,直接關系群眾對黨和政府的信任、對法治的信心。
國務院辦公廳近日印發《關于嚴格規范涉企行政檢查的意見》,強調對行政檢查進行全方位、全鏈條、全覆蓋規范管理,著力解決涉企行政檢查中的突出問題,切實減輕企業負擔,為企業健康發展營造法治化營商環境。
榆林市生態環境局堅持精準、科學、依法治污方針,對弄虛作假、偷排偷放等嚴重違法問題依法嚴懲,對輕微違法企業,依法實施不予處罰,給予適度容錯空間。指導各區縣落實監督執法正面清單制度,將信用好、風險低的企業納入正面清單,同時推進說理式執法,提高執法說服力和公信力。
保障提效培優“軟環境”
市局主要領導帶隊赴府谷就蘭炭金屬鎂整改項目現場幫扶解決問題,強調指出“生態環境部門對企業只設路標,不設路障,只當墊腳石,不當絆腳石,以高水平保護促進高質量發展。”全年現場上門幫扶60余家重點企業;召開專題會議14余次,確保服務保障到位、政策傳達到位、責任落實到位;面對企業環保疑難雜癥,專業技術人員迅速響應,深入現場“把脈問診”,開具務實管用的“綠色良方”……
全市生態環境系統把“走訪解促”與正在開展的紀律作風集中整治結合起來,結合職責解決企業存在的問題和難題,并作為整治的重點內容,引導全系統干部轉換視角、轉變角色,主動跑辦,切實減輕企業的負擔。
為解決環境容量緊缺問題,榆林市生態環境局雙拳出擊。既督促企業優化升級工藝技術、減少污染物排放,又全力實施重點減排工程、騰出環境容量,還積極協調省上在全省范圍內調劑總量指標,有力保障了趙石畔電廠、神信電廠等重大項目削減源;為加快中省審批項目進度,在派出專人在生態環境部環評司蹲點跟進的同時,市局分管領導還及時跑部進省協調爭取,多次邀請生態環境部環評司、評估中心和省廳環評處來榆調研幫扶,有力推動了陜煤二期、可可蓋煤礦等14個重大項目順利落地。在項目落地建設過程中,做好跟蹤服務,督促企業嚴格落實“三同時”要求(防治污染設施與主體工程同時設計、同時施工、同時投產),確保各項污染防治和生態保護措施有效落實。
同時,將數字賦能優化營商環境作為基礎性先導性工程,充分發揮排污單位分級分類監管平臺智慧監管作用,對轄區企業實施分級分類差異化管控,激勵企業全面提升環保治理標準。經排污單位分級分類監管平臺按照評價指標體系自動評價,輸出評價結果,并將結果每季度于市生態環境局官網公示。
執法人員通過“移動執法APP”掃描企業二維碼,實施差異化監管
一系列“組合拳”相繼打出。如今的榆林,生態環境持續向好,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營商環境不斷優化。
榆林市生態環境系統正以更高標準、更大力度、更實舉措,構建天藍水綠、和諧共生的生態環境,公平競爭、預期穩定的市場環境,服務周到、便利高效的政務環境,為全市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賦能加力。
編輯: 張潔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