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4月18日電 4月18日出版的2022年第16期《瞭望》新聞周刊在權威欄目“治國理政紀事”專欄中刊發了報道《陜西踐行讓文物活起來》。摘要如下:
2021年11月24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二十二次會議審議通過了《關于讓文物活起來、擴大中華文化國際影響力的實施意見》。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會議時強調,要加強文物保護利用和文化遺產保護傳承,提高文物研究闡釋和展示傳播水平,讓文物真正活起來,成為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深厚滋養,成為擴大中華文化國際影響力的重要名片。
在陜西,三秦大地留下了燦若星辰的歷史文化遺產,書寫著中華民族悠長壯闊的歷史,孕育了中華兒女生生不息的精神,傳承著中華文明自信包容的基因。保護利用好歷史文化遺產,讓人民群眾能感受文物之美、體會文化之韻,是習近平總書記牽掛的大事。
習近平總書記的囑托,引領著陜西的文物工作高質量發展。陜西共有各類不可移動文物49058處,在522家國有文物收藏保管機構中,收藏有可移動文物7748750件。這呈現出陜西省文物古跡數量多、分布廣、等級高、價值大的鮮明特點。
近年來,陜西文物事業在摸清守好文物“家底”的同時,堅守文物安全底線,創新文物保護模式;通過網絡科技、生態修復等方式,讓承載著中華文明密碼的“國寶”煥發新光彩;不斷推動文物保護“走出去”,成為促進國際合作、推動交流互鑒的“金色名片”。
近年來,陜西發現了石峁、楊官寨等一系列重要史前遺址。對這些遺址的深入考古勘探與發掘,實證了中華文明初始時期所呈現的“滿天星斗”之勢,成為探尋中華文明起源的窗口,也見證著我國統一多民族國家的悠久歷史和強大凝聚力。
同時,陜西通過文物保護制度與相關法律法規的不斷完善,推進文物保護與社會進步的和諧發展,并將最新的科技手段運用到文物保護工作中,在文物發掘、保護與修復、文物安全監測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
隨著“互聯網+文物教育”“互聯網+革命文物”等項目的實施,陜西的文物資源信息正在實現開放共享。革命場館與高校建立常態化合作機制,將革命文物資源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日常教育體系中,讓紅色基因、革命薪火代代相傳。
陜西還開辟出一條歷史文化遺產保護與經濟社會發展“綠色共生”的新道路。在陜西省安康市漢陰縣的鳳堰古梯田,將文物保護、提升當地群眾生活水平、展示地方民俗與特色文化相結合,建設鳳堰古梯田移民生態博物館。當地還將古梯田、古建筑與當地群眾農耕生活相結合,既展示了層疊于群山之間的美麗梯田,又呈現出水稻、茶葉、桑蠶等傳統耕種方式。
在西安,通過環境治理與生態恢復,曲江池遺址公園已經成為市民休閑的最佳去處;大明宮國家遺址公園探索了科學保護古跡遺址與城市發展和諧共生的實踐經驗;西安城墻將文物保護與周邊歷史文化街區的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融為一體。
此外,陜西的文物工作者和代表性文物,近年來也持續“走出去”,成為促進中外交流的“外交使者”。以秦兵馬俑等為代表的文物資源優勢不斷發揮,先后在26個國家和地區舉辦主題鮮明的文物外展50余個,陜西文物逐漸成為配合國家外事活動和文化交流的“金色名片”。考古勘探與發掘專業人員、文物保護修復專業人員也積極“走出去”,中國的考古技術方法和文物保護理念日益得到國際廣泛認可,也體現了中國參與世界文化遺產保護的責任與擔當。
(采寫記者 孫波 劉書云 楊一苗)
編輯: 陳戍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