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記者 唐冰
空間昏暗、封閉、噪音大,是人們對城市橋梁下空間的普遍印象。如何扮靚這些城市“灰色空間”,通過改造更新更好滿足群眾需求?作為模擬政協提案的學生社團,經過三個月的“打磨”,近日西安高新第一中學橫渠社七名同學終于完成了《關于進一步推進城市橋下空間科學利用的“提案”》。
2月20日下午,住陜全國政協委員、西安建筑科技大學校長王樹聲表示,將認領這件學生模擬“提案”,在進一步補充完善后,提交全國政協十四屆一次會議。
“這個線索源自我們在《人民日報》上看到的一則關于橋下空間利用的短評,聯想到在我們生活中經常見到許多沒有被利用起來的橋下空間,大家就一致確定了這個選題。”西安高新第一中學學生高銘玥介紹,“提案”準備過程中,小組成員走訪了政府相關部門,向全國20多個省市以及美國、澳大利亞等地發放并回收線上線下1504份調查問卷,并在西安多個區域進行了實地調研,了解橋下空間利用情況、市民對橋下空間利用的需求。
細讀“提案”成稿,在與同學們交流后,王樹聲表示“很吃驚”。
“身在學校但沒有被封閉在學校,同學們發現問題準、調查研究實、提出的建議也很到位,足見大家是下了很大功夫的。”王樹聲說,城市更重要的是創造人與人交流的場所、空間。進入高質量發展階段,充分利用橋下空間,可以在有限的城市空間里多一些展示城市魅力的多彩空間、市民休閑娛樂的生活空間。“我將在同學們建議的基礎上,從‘增強橋下空間改造的差異性’‘體現城市獨有歷史文化、增加個性內涵’等方面對‘提案’進行補充完善。”
作為探索思政課與青少年社會實踐有機結合的載體,西安高新第一中學通過組織開展模擬政協活動,推動學生深入開展社會調查,針對社會熱點、堵點、痛點問題提出自己的意見建議,有序參與國家民主決策。本屆模擬政協社團取名橫渠社即深含此意。
“橫渠社的名稱源于橫渠四句:‘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在參與模擬政協活動中,我們對政協有了更深的了解,感受到政協委員身上彰顯的‘橫渠精神’。在實踐中,培養了我們的社會責任感和擔當意識,特別是政協委員的幫助,讓我們認識到自己是可以為社會進步做些事情的。”高銘玥說。
編輯: 吳佳蕊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