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席記者 李榮
就業是最基本的民生。大學生就業問題不僅是個人和家庭的大事,也關系到國家的發展和未來。據教育部統計,2023屆全國普通高校畢業生規模再創新高,預計達1158萬人,同比增加82萬人。
近年來,受疫情反復、經濟下行、產業調整等因素影響,高校畢業生就業形勢十分嚴峻,就業市場呈現出“就業難”和“慢就業”兩大鮮明特征。2022年10月至12月,共青團陜西省委成立專項課題組,深入全省百余所高校,對大學生“慢就業、不就業、緩就業”狀況開展專項調研。調研發現,受學歷、擇業觀、就業環境等因素影響,越來越多的高校畢業生選擇“慢就業”。同時,隨著我國經濟轉型不斷加快,高校畢業生數量逐年遞增,特別是近兩年受新冠疫情影響,企業崗位需求顯著下降,導致供需嚴重不平衡。
“陜西作為教育大省,仍有相當比例的高校畢業生未就業,‘慢就業’現象較為嚴重。”共青團陜西省委書記徐永勝說,部分高校學科設置與就業市場需求不匹配、高校就業指導服務不到位、大學生就業觀轉變,加之受家庭穩定性就業期待的影響,高校畢業生容易在就業期望與就業現實之間產生落差,進而造成“慢就業”。
徐永勝建議,要制定就業精準幫扶措施,在就業指導、就業服務方面精準發力。進一步完善高校就業指導課程體系,搭建校企實訓共享平臺,支持高校畢業生創新創業,按規定落實一次性創業補貼、創業擔保貸款及貼息、稅費減免等政策。積極搭建直招高校畢業生就業平臺,引導大學生到基層就業,并提供畢業生初次就業社會保障。創新人力資源市場招聘模式,通過政企聯動方式舉辦招聘會,把政府惠民生、企業促就業、人才促發展緊密結合起來,有效促進高校畢業生就業。
為提升就業服務水平,2022年教育部推出“國家24365大學生就業服務平臺”,通過打造24小時365天“全時化、智能化”平臺,為畢業生和用人單位提供更優質的“互聯網+就業”服務,進一步完善高校畢業生市場化社會化就業機制,促進畢業生更加充分更高質量就業。
“就業服務平臺雖然取得了一定實效,但仍存在平臺智慧化建設不足、招聘信息資源分布不均、就業指導服務不足等問題。”住陜全國政協委員、西安財經大學校長方明說,平臺招聘信息資源分布不均,一、二線城市招聘信息資源豐富,三、四線城市以及縣域招聘信息資源匱乏,中小微企業注冊不足,使平臺公益服務助力區域發展的優勢未能發揮出來。雖然平臺為畢業生提供了職業規劃課程、學業與職業指南、職業測評等服務,但服務內容卻以文本和長視頻為主,不符合大學生的信息閱讀與接受習慣,后續跟蹤服務還有欠缺。
方明建議,要進一步優化完善國家大學生就業服務平臺,提升平臺智慧化水平,加強平臺使用情況收集,精準匹配推送崗位信息,實現求職者與用人單位的精準匹配和精準推送,提高就業服務效率。強化平臺公益服務性質,推動引導和促進高校畢業生到基層就業,加大對中小微企業招聘信息的宣傳支持力度,豐富大學生所在地區的本地化資源、屬地化資源。
“當前正是高校畢業生就業的關鍵階段,要不斷挖掘崗位資源,做實做細就業指導服務,學校、企業和有關部門要抓好學生就業簽約落實工作。”省政協委員、西安建苑集團控股有限公司總裁劉勇建議,建立學校與用人單位的資源數據庫,高校要把各專業、各層次的畢業生信息登記入庫,摸清人力資源數據信息。通過線上登記、線下采集方式,建設覆蓋面廣的精準數據庫,為學生提供全方位的信息服務,為用人單位提供更充足的滿足個性化需要的人力資源。
省政協委員、西安電子科技大學通信工程學院黨委書記李贊建議,制定科學就業政策,落實職業能力培訓、見習補貼等政策和“一人一檔”“一生一策”精準幫扶舉措。開展校企合作,搭建校企實訓共享平臺,建設一批高校畢業生職場體驗基地。搭建就業平臺和直招高校畢業生“一站式”服務平臺,有效幫扶學生就業,整合招聘信息,積極完善人才引進機制,為畢業生初次就業提供更多社會保障。
編輯: 吳佳蕊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