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通訊員 張晴 記者 滿淑涵
5月的哈薩克斯坦,春寒料峭。
在哈薩克斯坦主要糧食產區——北哈州,擁有3萬公頃土地的農場主哈薩克斯坦,開始了一年一度的小麥春播工作,種下的新品種、新品系孕育著豐收的希望。“在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專家的指導和支持下,小麥連年增產。去年增產20%,今年想在產量和品質上有新的突破。”
2016年,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發起成立“絲綢之路農業教育科技創新聯盟”,并在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等中亞五國聯合建立8個海外農業科技示范園,讓新品種、新技術、新模式在那里生根發芽、開花結果……
農業科技工作者的“西行漫記”
“去年在中哈農業科技示范園種下的春小麥種子,有4個品種表現突出,比如‘西農10號’較當地品種增產28.6%;‘西農12號’增產超過20%。”在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曹新莊試驗農場,張正茂教授正在麥田里忙活。“我現在正在育種的高代小麥,具有抗旱、抗寒等特性,隨后將在哈薩克斯坦開展種植試驗。”
像張正茂教授一樣,韓清芳、胡銀崗、郭東偉、馮佰利、朱德蘭等專家,常年往返于哈薩克斯坦、烏茲別克斯坦等國,帶著國家使命、西農情懷,幫助解決制約當地作物產量、質量提升的關鍵技術問題,把旱區農業致富的金種、科技的火種播在中亞,用實干譜寫屬于農業科技工作者的“西行漫記”。
“中亞地區擁有豐富的土地資源,人均耕地面積相當于我國人均耕地面積的6倍。我們這樣一所大學,要積極響應國家號召,展現時代責任擔當。”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校長吳普特表示。
2016年以來,西農大以絲路創新聯盟為平臺,先后與哈薩克斯坦國立農業大學、賽福林農業技術大學,吉爾吉斯斯坦國立農業大學,塔吉克斯坦國立農業大學,烏茲別克斯坦塔塔什干水利與農業機械工程大學等11所中亞大學建立深入合作關系。
哈薩克斯坦北哈州國立大學農學院院長Altyn教授認為,中哈農業合作互補性強,發展潛力巨大。“中國擁有先進的現代化種植技術和科學管理方法,西農大在遺傳育種、土壤改良、節水灌溉等方面優勢明顯、經驗豐富,為我們開展農業研究、提升生產效率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
海外農業示范模式盈實“幸福糧倉”
合閘,設備運轉正常;抽水,滴頭均勻出水;加壓,噴頭噴灑出漂亮的水線……經過幾天緊張的工作,卷盤式太陽能移動噴灌機等一系列由朱德蘭教授自主研發的水肥一體灌溉系統設備,在塔什干農民內比江的農場里落戶了。
今年4月,朱德蘭帶領學生經過7個小時的飛行,抵達烏茲別克斯坦,在中烏節水農水灌溉示范園開展工作,順道為內比江安裝灌溉設備。去年參觀示范園后,內比江就惦記上了朱老師的這套設備,今年終于如愿以償了。“我們的太陽能資源充足,用上這套灌溉設備后,再也不用擔心停電。而且,水肥等生產成本會也會降低。”
據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副校長羅軍介紹,目前,西農大8個海外農業科技示范園已種植13大類、115個農作物品種,篩選出適合當地生產的4大類、9個作物品種。其中,2個小麥品種進入哈薩克斯坦和吉爾吉斯斯坦國家作物品種區域試驗。
農業科技示范園探索結合中亞農業耕種的地理優勢和西農大的農業科技優勢,建立“科技引領、企業主體、多方協同、市場導向”的海外農業科技示范園建設運行模式,實現種、收、管、加工、貿易等全產業鏈條,減少土地負荷,帶動當地種植業結構調整,促進了經濟發展,實現了農民收入翻番。
“幸福糧倉”合力建。中哈農業合作不斷邁上新臺階,2022年農產品貿易額達9.3億美元。今年前兩個月,中哈農產品貿易額同比增長36.6%,達2億美元。
深化科技交流激活“人才引擎”
“在西農大的5年,我學到了很多知識,現在我將這些知識傳授給你們,更希望你們有機會到中國看看,去西農大求學。”在哈薩克斯坦賽富林農業技術大學,哈斯鐵爾經常鼓勵他的學生學好漢語,去了解博大精深的中國文化,去感受中國農業的飛速發展。
國之交在于民相親,民相親在于心相通。民相親、心相通,關鍵在教育、在了解。“一帶一路”倡議以來,西農大累計為“一帶一路”國家培養博士和碩士高層次農業人才650余人,目前在校留學生325人。
農業發展關系國家穩定與人民福祉。為落實“一帶一路”倡議,西農大于2019年專門設立絲綢之路國際化農業人才專項,支持學生重點圍繞綠色農業生產等具有實踐應用前景的科技問題開展研究,培養一批具有“一懂兩愛”情懷,具有海外實踐經驗,有志在絲綢之路沿線國家、跨國企業及科研單位工作的高層次人才。
2022年5月底,11名農藝與種業碩士研究生完成答辯,標志著西農大首屆“絲綢之路國際化農業人才”專業碩士研究生畢業。農學院院長單衛星說,通過第一屆學生的培養實踐,完善了“絲路沿線國家作物生產與貿易”等專業課程,構建了“導師+海外導師+產業導師”團隊培養模式,搭建了“海外農業科教單位、示范園+絲綢之路聯盟涉外企事業單位+國內試驗示范基地”的多元化實踐教學基地,形成了較為完善的“絲綢之路國際化農業人才”專業碩士研究生培養體系。
完善國際教育合作機制,深化科技交流互惠,西農大還以農業技術交流培訓為抓手,建立與中亞各國常態化的人才交流培訓機制。
“飯碗任何時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中。”在中國和中亞越走越近、越走越親的今天,這已成為幾國人民的共識。志合者,不以山海為遠。哈薩克斯坦塞富林農業技術大學青年科學家穆拉特汗·馬拉特表示,還要借鑒中國鄉村振興經驗,引進推廣先進農業技術,不斷提升哈薩克斯坦在國際農業中的地位。
編輯: 吳佳蕊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