陜西黃龍縣是典型的農業縣,其中,玉米種植面積、總產量位居全省前列,畝產量位居延安第一。為解決“農村常住人口勞動力不足”的問題、逐一破解新形勢下糧食生產“誰負責、怎么抓,誰來種、誰服務、如何種、怎么推”六個關鍵問題,提升群眾收入,近年來,黃龍縣創新推出糧食社會化托管服務發展模式,推動良田良種良機良法良策“五良協同”,在全省范圍內率先實施玉米單產提升“1+百千萬”行動,力爭實現玉米單產大面積均衡提升,最大范圍實現小農戶和現代農業發展有機銜接,促進糧食生產邁上新臺階。
家住黃龍縣崾崄鄉馬蹄掌村的王飛是遠近聞名的種糧大戶,種植有1500畝玉米,為了提升玉米產量,他在技術人員的指導下應用玉米密植新技術,種植密度由4200株左右提升到了4600株以上,每畝畝產能增加100公斤到200公斤。
王飛的事例是崾崄鄉促進玉米產業提質增效的一個縮影。被譽為“黃龍糧倉”的三岔鎮這項工作也如火如荼地開展著,近年來,該鎮積極推廣以玉米種植為主,集中連片的機械化、規模化、集約化高效現代農業生產方式,探索出可供農戶選擇的農業生產托管服務,即為農戶提供耕、種、收等環節托管服務,農民跟合作社簽訂托管協議,從買種子、化肥到播種、管理、收獲,都由合作社集中管理,切實把農民從土地上解放出來。通過土地集中托管,實現土地規模化、集約化、機械化與專業化生產,形成農民“離鄉不丟地,不種有收益”的良好局面。
三岔鎮長石頭村黨支部書記高振遠說:“今年我們長石頭村托管了18戶農民200畝的土地,給他們從播、種一條龍服務,減少了他們的勞動力和生產的投資,算下來每畝要增產100到200公斤,農民能夠從中得到實惠。”
三岔鎮是全省“萬畝玉米創高產示范基地”。今年來,三岔鎮打造2個玉米單產提升“噸糧田”示范基地和2個玉米單產提升千畝“示范方”,并在萬畝玉米綠色優質示范區內建設一個百畝的試驗區,開展30個玉米品種、5個品牌肥料和綠色植保實驗。從品種的引進、改良、栽培技術、田間管理、防治病蟲害各環節都采用先進的生產技術,選出2023年乃至今后幾年更適合黃龍種植的綠色、優質、多抗玉米品種,探索化肥、農藥減量增效的技術模式。
為延伸產業鏈條,幫助群眾做好玉米晾曬、烘干、儲存工作,三岔鎮在梁家山村投資建設占地10000余平方米的玉米烘干廠。烘干廠預計9月份建成使用,建成后日烘干玉米可達600噸,不僅能夠帶動周邊群眾降低收儲成本,解決當地玉米烘干難的問題,還可以增加集體收入,為群眾提供務工收入,為進一步做強玉米產業奠定了基礎。
近年來,黃龍縣堅持向高標準農田要單產,向先進農業科技要單產,向社會化服務要單產,建設玉米生產試驗示范基地1個,打造百畝“噸糧田”2個,建設千畝密植高產高效示范方4個,整建制推進萬畝創建片5個,以農業社會化服務為抓手,扭住農技培訓和農機作業這兩個關鍵,強化播種質量提升,力爭實現“百畝田”畝增500—700株、“千畝方”畝增300—500株、全縣整建制推進畝增100株以上目標。按抽樣調查今年每畝密度增加200余株,預計畝產增加30余公斤,最大范圍實現縣域玉米單產大面積均衡提升。
“按照糧食播種面積只增不減的總體要求,充分挖掘耕地潛力,全面落實‘藏糧于地、藏糧于技’,全面推廣玉米密植高產技術,推行社會化托管服務,達到良田良種良機良法良策‘五良協同’,提高玉米單產水平,實現糧食增產,農民增收。今年,全縣完成玉米種植12.31萬畝,較上年同期增加12.9%,玉米增密度面積8萬畝。”黃龍縣農業農村局農業技術推廣站站長劉宇峰說。(胡黃忠)
編輯: 穆小蕊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