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旱作種業育繁推 穩穩端牢“中國飯碗”
省農業農村廳:建立穩定示范基地,以示范實效加快良種推廣
□ 記者 李彥伶
銅川地處渭北旱塬中部,上世紀80年代便開始旱地小麥品種選育研究工作,經過兩代育種人的不懈努力,成功選育出具有高產穩產、抗旱抗寒、抗倒伏、抗病性強等優點的“銅麥6號”優質旱地小麥品種。2022年,“銅麥6號”旱地平均畝產500公斤以上,其中銅川市耀州區小丘鎮乙社村“銅麥6號”高產創建示范田畝產高達766.42公斤,刷新全國旱地小麥小面積單產最高紀錄。
“渭北旱塬是全省旱地小麥種植的主要區域,也是影響全省小麥產量水平的最大短板。”10月30日,省政協委員、銅川市政協副主席馮艷莉表示,目前,全省旱地小麥種植面積600多萬畝,“銅麥6號”種植面積不足80萬畝,大力推廣“銅麥6號”旱地小麥品種,已成為我省夏糧增產提質、保障糧食安全最現實的選擇。
近年來,銅川市出臺《“銅麥6號”栽培技術規范》,對其種植范圍、環境條件、施肥方法、田間管理、病蟲草害防治等方面作出詳細規定;并聯合舉辦“首屆旱區小麥種業創新暨產業發展論壇”,聚合旱區優質種質資源,著力把銅川打造成具有旱區特色的綠色高效全產業鏈種源“硅谷”。
如今,被稱為“旱千斤”的“銅麥6號”已被陜西、甘肅、山西、河南、河北、山東等省農民自主選擇并種植,累計推廣種植面積1000多萬畝,增產糧食超10億公斤。
“種子是農業的‘芯片’,而旱地小麥種植易受自然條件、耕作方式等影響,對種子的依賴性更強。因此,加快旱地小麥育種,建好旱區糧倉,是實現小麥增產、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重要途徑。”馮艷莉表示,目前旱地小麥新品種較少,更新換代較慢,優良品種對旱地糧食生產的貢獻度不高,應引起高度重視。
在大量實地調研的基礎上,今年省兩會期間,馮艷莉提交了《加快旱作種業發展確保糧食安全的建議》的提案。
馮艷莉建議,加大良種推廣力度,建議省上盡快研究出臺關于支持和推廣種植“銅麥6號”旱地小麥品種的意見,并在省級層面給予適當政策性補貼;推動商業化育種,建議省上支持銅川培育全省首家種業上市企業,加快種業成果示范應用和商業化運作,大力推進旱區小麥產業高質量發展;構建現代種業體系,建議在人才激勵、金融支持、研發投入、科研成果權益分配等方面出臺相關政策,引導資源、技術、人才、資本等要素向重點優勢企業集聚,構建以企業為主體、科技為依托、產學研相結合、育繁推一體化的現代旱地種業體系。
提案承辦單位省農業農村廳對馮艷莉委員關于我省旱作農業區小麥品種推廣現狀、提升渭北旱塬小麥生產水平提出的意見建議給予充分肯定,并表示“將予以充分吸收和采納”。
就如何進一步提升旱作農業區小麥綜合生產能力,省農業農村廳表示,將積極貫徹落實省政府辦公廳《關于落實種業振興行動方案的實施意見》及《陜西省“十四五”現代種業發展規劃》,充分采納委員建議,充分挖掘品種的增產潛力,進一步優化種植區域,擴大種植面積,為我省糧食再奪豐收作出貢獻;持續加大“銅麥6號”的宣傳推廣力度,建立穩定的示范基地,促進科研、生產、市場、投資等多環節鏈接,形成多部門協同創新、聯合攻關的現代種業發展模式,以示范實效加快良種推廣。
未來,省農業農村廳將繼續鼓勵企業兼并重組,加快培育2-3個國家級育繁推一體化種子企業,擇優打造上市企業,塑造陜西種業發展龍頭,提升在國內市場的競爭力。深入推進種業振興行動,不斷強化政策支持,加強種質資源保護與利用,積極推動種業創新,盡快出臺種業發展獎補辦法,鼓勵引導資源、技術、人才、資本等向重點優勢種子企業聚集,建成科學的現代種業體系,推動我省種業做大做強。
“提案交辦后,省農業農村廳高度重視,多次當面溝通聽取意見建議。”建議的采納為馮艷莉的履職帶來更多動力。她表示,今后將繼續加強學習,關注社會熱點、難點問題,不斷提高履職能力和水平,為我省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貢獻更多智慧和力量。
編輯: 意楊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