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城區政協十五屆三次會議大會發言現場 通訊員 王坤鵬 攝
□ 首席記者 李榮
新歲序開,萬象更新。新城區如約開啟“兩會時間”。1月16日,在西安市新城區政協十五屆三次會議上,委員們帶著事關新城發展大計、載滿群眾期盼的建議走上發言臺,為開創新城高質量發展新局面建言獻策。
招商引資是助力區域經濟高質量發展、穩定全區經濟大盤的主要抓手。2023年,新城區在“深耕四大經濟板塊、做優五大主導產業、做實‘525’產業布局”藍圖的指引下,招商引資工作駛入“快車道”。
“新城區屬于老城區,基礎設施建設不配套、儲備項目不多、產業培育不足,短時間內難以形成產業聚集效應。”李曉偉委員代表民革新城區工委建議,把主題教育與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優化營商環境、發展新城經濟緊密結合起來,搶抓機遇,各招商專班之間要相互配合,實現從大眾招商向專業化招商轉變,進一步完善配套設施建設,補齊短板,持續優化營商環境。
當前,隨著數字與人工智能等技術在教育領域的廣泛應用,對教師的能力素質提出了更高要求。新時代如何創新教學模式,利用數字化手段提升教師信息素養?廉巍委員代表民盟新城區工委建議,健全和完善全區教育數字化建設及教師信息素養提升中長期規劃,從硬件與教師數字素養的匹配度、數字化教育制度的創新與評價等方面,創新教育服務業態。利用數字化技術,將教師培養、教師培訓、教師資源配置、教師管理評價等核心工作深度交叉融合,逐步重構教師管理方式、再造教師管理流程,推進管理精細化、治理精準化,實現教師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金融是現代經濟的核心。新城民間金融街匯聚了小貸、擔保、典當等金融企業120余家。統計數據顯示,金融業對新城區GDP貢獻為28%左右;2022年,新城區前50名納稅企業中有三分之一是金融企業。
“平均每月都會有超過5家企業因融資難問題上門尋求金融辦的幫助指導。這些企業中,一部分是因為達不到銀行融資條件,還有一部分則是因為長期只專注自身經營而不懂得如何根據自身條件進行融資。”董伊凡委員代表民建新城工委建議,積極開展“股權+債權”“線上+線下”“一對一+集中”等1+N融資對接服務,建立信貸產品和金融機構信息庫,整合金融政策和金融產品信息并匯編成冊,及時向企業推送。不斷深化“政府+金融機構”服務模式創新,進一步提高企業與金融機構之間的資源配置效率,為新城產業發展注入“金融活水”。
目前,新城區有省、市、區級非遺代表性項目56個,建立了較為完善的省、市、區三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體系,通過常態化開展非遺進校園、進社區、進景區等活動,不斷擴大傳統文化的影響力。
如何進一步加強對非遺的保護、傳承及利用?劉嵐委員代表民進新城工委建議,進一步提高對非遺工作重要性的認識,對于瀕臨滅絕、無法融入新時代生活的非遺項目,要通過保存實物、數字化記錄、載入圖書教材等方式進行保護,利用數字技術賦能非遺保護、傳承與利用,將傳統非遺文化與當下的現實生活、與時代精神的主旋律緊密聯系,打造新城區非遺文化精品項目,以滿足廣大市民的精神文化需求,不斷提升新城區文化魅力,推動新城區文化產業繁榮發展。
養老服務是重要的民生工作,關系人民群眾福祉。作為西安市人口老齡化程度較高的中心城區之一,新城區因地制宜、堅持創新,不斷加強養老服務體系建設,全區老年人的養老環境得到持續改善。李靜委員代表農工黨新城工委建議,加快補齊配建養老服務設施短板,鼓勵支持企業盤活閑置服務設施、存量樓宇引入優質養老機構,支持居家養老服務有機融入社區服務設施規劃建設。繼續推廣“飯大爺”老年助餐品牌經驗做法,培育具有特色的養老服務品牌,推進“養老+”產業鏈發展,探索“養老+物業”“養老+家裝”等多元化聯動發展,以輕資產配置謀求跨界合作。
“加快城市更新,推動新城高質量發展”“構建區域經濟新格局,再創輕工市場新輝煌”……談發展、話未來,傳民意、問民生。委員們的發言既涵蓋經濟發展范疇,又涉及民生保障領域,每一條建議都真切地表達著委員們的拳拳之心。
“委員們的發言選題精準、調研深入、可行性強,充分體現了高質高效的履職成果,也為政府做好相關工作提供了有力支持。”新城區委常委、常務副區長周恒表示,區政府將認真梳理研究,充分消化吸收,把委員們的“問題清單”變成政府的“履職清單”,將委員們的建議切實轉化為推動工作發展的具體實踐。
編輯: 穆小蕊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