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記者 滿淑涵
新聞背景:國家“十四五”規劃綱要明確提出,加快推進數字鄉村建設,構建面向農業農村的綜合信息服務體系,建立涉農信息普惠服務機制,推動鄉村管理服務數字化。
數字鄉村建設是實現鄉村振興、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的必要條件。
《陜西省“十四五”數字農業農村發展規劃》提出,到2025年,數字農業農村建設取得重大進展,覆蓋省市縣的陜西省農業農村大數據中心、數字“三農”協同管理平臺、農業農村綜合服務平臺全面建成。天空地一體化農業農村基礎數據資源體系建立健全,重要農產品全產業鏈大數據基本形成,數字農業農村服務體系不斷深化應用,有力支撐數字鄉村戰略。
以科技為引擎,彌合城鄉數字鴻溝,夯實現代化建設的農業農村基礎。省政協十三屆二次會議上,省民革提交《關于我省鄉村基層治理過程中避免數字懸浮問題的建議》的提案,直面我省數字鄉村建設短板。
省民革在提案中指出,目前,部分基層單位技術治理手段和治理實踐脫離,存在“數字懸浮”現象,如:斥資購買數字硬件、軟件,建立智慧平臺,但在基層治理中不能充分發揮作用,多用來應對上級檢查,數字形式主義凸顯。此外,數字化技術反向加重基層負擔,村干部和村民數字素養不高,無法有效使用相應軟硬件,反而需要在不同應用中花時間填寫各種信息,存在較多錯漏。更需要關注的是,各個基層單位采用的軟硬件系統不盡相同,數字信息無法匯總形成平臺治理效應,一座座“數字孤島”形成共享共治壁壘,數據要素作用發揮失靈。
省民革建議,循序推進基層數字治理,充分考慮基層人口、年齡和產業結構現狀、治理需求進行采購,避免貪大求洋、造成浪費。制定全省統一的數字治理評估標準,包括軟硬件設施的覆蓋率、數據采集效率、社會治理成效等多方面指標,切忌快餐式數字化建設。
針對微信小程序受眾廣泛的特點,省民革建議,整合鄉村振興類小程序,避免重復開發、多頭采集。同時,從當前農村空心化、老齡化現象出發優化程序設計,滿足老年人需求,避免復雜多層菜單,降低使用門檻。
數據孤島如何打破?省民革認為,要充分發揮平臺效能,制定數據收集、編碼、使用標準,實現全省鄉村數據匯總,并進行有效匿名化處理,依法使用數據,動態監測治理情況。可設立省級數字治理技術支持中心,為各級政府和鄉村提供技術支持、問題解決和培訓服務,通過遠程技術和大模型人工智能技術提供24小時服務,及時響應村民在數字治理中遇到的困難和問題。
編輯: 意楊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