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特派北京記者 唐冰 文/圖
3月5日,國務院總理李強在政府工作報告中介紹今年政府工作任務時提出,堅持不懈抓好“三農”工作,扎實推進鄉村全面振興。
聚焦做好新時代“三農”工作,昝林森、杜海峰、陳玉玲等三位出席全國兩會的住陜全國政協委員,心懷“國之大者”“民之關切”,履職建言,助力鄉村振興。
建立糧食安全保障利益補償機制
“適當提高小麥最低收購價,在全國實施三大主糧生產成本和收入保險政策,健全種糧農民收益保障機制”“加大產糧大縣支持力度,完善主產區利益補償機制”……現場聆聽國務院總理李強所作的政府工作報告,住陜全國政協委員、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教授昝林森逐字逐句進行重點標記,這些都與他今年的提案關注點密切相關。
“確保糧食安全是國家安全的底線。”根據對我國糧食生產情況的調查,昝林森指出,目前,“產糧大省”“種糧大縣”多為“經濟弱省”“財政弱縣”,農民收益與糧食產量呈負相關,糧經發展倒掛,直接影響糧食的穩定生產。同時,糧食補貼措施依然難以平衡產糧大省、大縣、大戶和非糧產業的利益關系;產銷區糧食生產協同機制缺乏,影響主產區糧食安全生產共同體建設。
昝林森建議,啟動征收耕地非糧化經濟作物調節稅,作為糧食生產區和種糧農戶經濟補償金,由國家宏觀統籌,保障糧食生產區和種糧農戶利益。在糧食主產區、產銷平衡區、主銷區,對規模化種植非糧食作物的果蔬等經濟價值比較高的作物,根據其種植規模、經濟效益、收益所得等,估算糧農補償面積,確定補償標準,建立有差異的農業生產稅收征集制度,確保種糧農戶利益。同時,啟動征收保障糧食安全省際合作橫向補償機制,由經濟發達省非糧生產區向經濟欠發達省產糧區補償,通過資金跨省占補平衡生產收入的形式,激勵調動經濟欠發達產糧區種糧積極性,保障糧食安全。
牢牢把握糧食安全主動權,還需構建保障機制,調動種糧農民積極性。昝林森認為,應鼓勵主產區糧食加工企業、銷售企業等各類資本進入糧食生產區,通過市場雙方自由議價方式,探索形成雙方都能接受的“糧食權”交易價格,探索地區間、生產區、生產上下游等“糧食權”交易方式和制度;加大對糧食主產區種業、耕地保育、農機裝備購置等糧食生產能力提升的建設性投入,支持主產主銷區共同構建保障糧食安全的命運共同體,促進糧食生產區經濟社會全面發展。
推動鄉村振興加“數”前行
數字鄉村是鄉村振興的戰略方向,也是建設數字中國的重要內容。住陜全國政協委員、西安交通大學公共政策與發展研究院院長杜海峰說,近年來,各地持續完善信息網絡基礎設施體系,大力推進數字治理,數字電商發展迅猛,基本構建了服務鄉村振興的“數字底座”,但與發達地區相比,西部數字鄉村建設仍處于“追趕型”建設階段,存在人才匱乏導致數字鄉村整體利用水平偏低、發展建設不均衡導致數字鴻溝明顯、主體間協同性差影響數字化效益發揮等問題。
杜海峰建議,以縣為單位同步推進數字鄉村建設和智慧城市建設,加快完善鄉村新基建體系。充分考慮人口流動趨勢、產業發展趨勢,合理分布鄉村新基建項目,既要消滅盲點,又要突出重點,確保投入發揮最大效益。鼓勵有條件的小城鎮規劃先行,因地制宜發展“互聯網+”特色主導產業,打造感知體驗、智慧應用、要素集聚、融合創新的“互聯網+”產業生態圈,輻射和帶動鄉村創業創新。
數字鄉村建設需要跨界復合型人才隊伍的有力支撐。杜海峰認為,應定期進行有針對性的數字素養和常用數字應用培訓,發揮“第一書記”、大學生村官等駐村黨員干部作用,提高數字技術應用水平,吸引外出務工人員回鄉發展,逐步縮小“數字鴻溝”。
“要通過智慧農業、農村電商、智慧醫療、智慧治理等場景應用,讓廣大農村居民在共享‘數字紅利’中逐步參與數字鄉村建設和數字治理,推動鄉村振興加‘數’前行。”杜海峰建議,對目前已有的鄉村數字平臺進行“軟件”整合和優化,并進行權限分類與細化,有針對性地對更多目標人群開放權限;通過熱點議題設置、提高平臺使用體驗感,更廣泛地吸引農村居民、非政府組織等參與基層公共事務,提升基層治理效率和效果。
扮靚“地標”品牌優化產業結構
富平柿餅、漢中仙毫、涇陽茯茶……據第四次全國地理標志調研數據顯示,我省地理標志數量已達251個。
“國家地理標志農產品是標志性農產品品牌,對于做大做強農業產業具有重大意義。”住陜全國政協委員、臺盟陜西省委會主委陳玉玲表示,應以地理標志保護農產品開發為抓手,為鄉村振興優化產業結構開拓一條新路。
在前期調研中陳玉玲發現,我省受保護的地理標志產品,收購價格較保護前提高15%以上,且普遍高于未保護的同類產品15%至20%以上,零售價格更是超過同類產品的30%,且銷量明顯好于一般產品。
“比如,陜西獲得地理標志產品保護的蘋果,其銷售價格和產量就一路飆升。”陳玉玲說,但目前,地理標志產品存在對地理標志宣傳、推廣不到位,在生產過程及產品銷售中地理標志規范化、示范化、標準化、影響力等作用發揮不充分,維權成本高,難以進行有效監管等問題。
為此,陳玉玲建議,加快推進地理標志立法步伐,加強地理標志保護頂層設計,在法律保護、工作機制、專用標志使用管理、執法維權等方面加強部門間的互動聯動;建立完善國家地理標志農產品產前、產中、產后質量管理體系,實現農產品質量追溯,以產品為主線確定每個地理標志農產品特征指標,完善檢測標準;制定培養、引進高級職業農技人員及農業經理人的人才計劃,保障國家地理標志農產品實現規模化、產業化、品牌化的人才需要。
基于大數據的時代背景,陳玉玲還建議,創新地理標志農產品營銷模式,打造新型農產品營銷模式;通過成立并規范相關行業、專業協會,推動地理標志產品區塊鏈在產業發展中的積極作用,增強地理標志管理的實效性。
編輯: 孫璐瑩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