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記者 殷博華
近期,全國各大高校陸續開啟“暑期模式”,很多未畢業和未就業大學生會在暑假進行實習,積累工作經驗。
就業是民生之本,實習是重要的準備階段。如何提高實習“含金量”,是省政協委員王偉、王文禮和趙師栓履職的關切點。
王偉:有規劃才能有所獲
“詳細的規劃和充足的準備,是決定實習效果的重要因素。”省政協委員、西安交通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學院副院長王偉在調研中發現,部分學生對實習問題的認識較為片面,認為實習不等同于就業,抱著一種完成學校任務和重在體驗的心態,實習結束后毫無收獲。
“學生在實習前期,應充分結合專業知識和學習經歷,發掘自身潛力,提高職業競爭力。”王偉建議,在選擇崗位時,應依照自身情況和發展需求,明確未來就業目標和方向,仔細、謹慎選崗,切勿盲目入職。在步入崗位前,應做好入職前準備工作,詳細了解崗位日常工作、行業發展趨勢、企業條例規定等內容,確保入職后能夠快速適應工作環境和節奏,按質按量完成分內工作。
王偉還建議,在入職后,實習生應盡快制定適合自己發展的工作學習計劃,通過日常工作了解學習和實踐之間的落差,盡快找到自身的技術差距和短板,努力提高自身能力,并通過實習拓寬就業空間,尋找和探索新的就業機會。此外,應向同事學好待人接物、語言溝通等方面的技巧,有意識地為自己積累人脈,盡快實現從學生思維到職場思維的轉變。
王文禮:學經驗不是“攢”經歷
如今,面對就業崗位供不應求的情況,大部分企業在招聘時都會優先錄取有工作經驗的求職者。為了不讓自己陷入“畢業即失業”的尷尬境地,部分大學生很早就輾轉于多家公司進行實習,有些大學生還會托家里找關系、花錢到名企實習。
有豐富的實習經歷就能優先入職?省政協委員、陜西江豪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王文禮對此并不贊同。他在工作中發現,目前,大學生“刷”實習的現象普遍存在,部分新人的簡歷上有著豐富的名企實習經歷和崗位工作經驗,但在實際中,他們完成日常工作都很困難,有些甚至成了部門的“拖油瓶”。
“只豐富經歷而不培養能力斷不可取,實習質量比數量更重要。要在工作中學經驗,而不是‘攢’經歷。”王文禮建議,高校應進一步發揮教育主陣地作用,積極引導和教育學生形成正確的就業觀,腳踏實地去面對就業前的實習,切忌依靠小聰明開辟“捷徑”。家長要在就業問題上加強與孩子的溝通,了解孩子內心的想法,幫助孩子在就業路上作出正確選擇,做好孩子就業路上的參謀者。學生要明確主體責任,正確認識實習和就業的關系,增強自信心,勇敢面對挫折,利用實習機會努力學習、積累經驗,不斷進步。
趙師栓:強機制也要重監管
近年來,各大高校積極鼓勵學生去實習,很多學校還把實習作為假期作業并納入畢業考核。省政協委員、榆林市體育運動學校副校長趙師栓在調研中發現,大部分學校考核學生實習任務完成情況的標準只是一張實習證明,存在購買實習證明或找人代開實習證明等不良現象。
趙師栓建議,高校應建立健全實習、見習評價體系,杜絕以實習證明考核學生實習任務完成情況的現象;組織相關老師成立監督小組,定時定期與學生所在實習企業的負責人進行溝通交流,在實習結束后采用實踐和理論考試相結合的形式,了解學生在工作中的表現,幫助學生正確認識自己的優勢和不足,讓學生在實習中真正學有所獲、學有所用。針對網上發布的實習信息,市場監管部門應加大對提供實習崗位企業的監管力度,對發布的招聘信息進行嚴格審查,嚴厲打擊假借實習名義誘導、欺騙實習生等行為,為大學生就業保駕護航。
編輯: 意楊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