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乱码精品一区二区三区av,国产精品亚洲综合在线观看,色综合久久中文字幕综合网小说,久久精品国产2020观看福利

村里有座博物館

2024-08-21 08:23:21  來源:群眾新聞  


[摘要]看稼穡桑麻、田野星空;聽雞鳴犬吠、蛙叫蟬鳴……鄉村,就是一座包羅萬象的博物館。...

  絲路國際雕塑藝術園風景如畫(8月10日攝)。 陜西農村報記者 賴雅芬攝

  看稼穡桑麻、田野星空;聽雞鳴犬吠、蛙叫蟬鳴……鄉村,就是一座包羅萬象的博物館。

  一方水土孕育一方文化。這幾年,博物館熱從城市延伸到鄉村,各式各樣的鄉村博物館逐漸增多。在三秦大地,博物館走進鄉野田間,走到百姓身邊。這些隱藏在青山綠水間的博物館,用老物件記錄鄉愁,以舊時光溫潤人心,將一方水土的故事娓娓道來。

  ■ 再現原汁原味的農耕文化

  陜北的黃河岸邊,有一座沒有圍墻的博物館。

  在這里,藍天白云、田野星空是博物館的布景;雞鳴犬吠、吶喊吆喝是博物館的音樂;裊裊炊煙、參差人家是博物館的展品;生活在村里的人們是博物館的優秀講解員……這就是佳縣坑鎮赤牛坬村。

  8月9日,赤牛坬村和往常一樣熱鬧。一大早,村民高思茂就收拾妥當。“再過一會兒,游客就來了,可不能讓人家等咱。”挎上擴音器、拿著小旗子,高思茂出門了。

  穿過整潔的村道,最高處就是村里的民俗博物館。這是陜北唯一成規模的民間自建倉儲式博物館,也是全國最具特色的陜北民俗博物館,更是赤牛坬村這座鄉村博物館的核心所在。

  73歲的高思茂是名退休教師,也是村里的義務講解員。“自打10多年前我們村的民俗博物館建成后,我就一直在這里講解。”高思茂說,民俗博物館里展出的15萬余件鋤頭、鐮刀等老物件,承載著滿滿的鄉愁。

  趁著時間還早,高思茂在民俗博物館院子里的石碾上坐定,從包里掏出一把扇子扇了起來。瞅著不遠處有幾個人走過來,高思茂趕忙迎上去,主動為來人介紹民俗博物館。

  跟隨他的腳步,大家走進民俗博物館,仿佛進入了一個濃縮版的農耕時代,眼前是各式各樣的傳統農具。從粗糙的木犁到生銹的鐵鐮,甚至布衣、皮襖、水車、碾盤等老物件,在這里都有了一席之地。

  與傳統的博物館不同,赤牛坬村民俗博物館按照典型的黃土高原窯洞設計。置身其中,一個長長的套洞將各個窯洞巧妙連接,一件件“村味”濃郁的老物件整齊地排列在館內。進入展區就有一種“穿越時空”的錯覺。

  “這些古樸粗獷的老物件,沉淀著厚重踏實的黃土氣韻。”從渭南慕名而來的游客岑健明看得津津有味,不時拿起手機拍照。

  在赤牛坬村,既可以感受到悠長久遠的舊時光,也可以領略到村美人和的新風景。漫步村中,遠處是蒼莽群山,近處是蜿蜒河水。沿著山勢聚集的窯洞群、挨著村道開起的農家樂,還有廣場上不時傳來的高亢歌聲,形成了一幅和美鄉村新畫卷。

  這兩年,赤牛坬村在保持傳統風貌的同時,不斷挖掘和保護民俗文化,發展鄉村旅游。隨著“歲月遺跡”變為“致富資源”,這個黃河岸邊的小山村吸引了越來越多的游客。

  就像岑健明所說:“小小的赤牛坬村,來過一次,就會‘住’進人的心里。”

  三原縣新興鎮柏社村地坑窯(資料照片)。

  ■ 用時尚演繹美麗鄉愁

  鄉村博物館鐫刻著鄉愁記憶與文化基因,通過一個個老物件、一張張老照片,將原汁原味的鄉村氣息保存展示,鄉村韻味十足;鄉村博物館攜帶時尚元素,通過精巧的設計、大膽的創新,將鄉土記憶以現代方式呈現。

  在西安市鄠邑區余下街道就有一座這樣的博物館——絲路國際雕塑藝術園。這是一個集雕塑藝術創作和匾額文化展覽于一體的文化藝術園區。它不僅坐落在鄉村,而且所陳列的展品和講述的故事也都是這片土地上“長”出來的。

  初秋的午后,絲路國際雕塑藝術園景色宜人。步入園區,承載著村民記憶的火車專列、形態各異的雕塑模型,在青草與晴空的襯托下更具懷舊氛圍。不遠處的草坪上,一群藝術學院的學生正在老師指導下,拿著手中的工具認真地描摹雕刻。沿著磚紅色的小路往前走,就到了絲路國際雕塑藝術館。一個個展臺上錯落有致地擺放著造型各異的雕塑作品。

  一墻之隔的西安華夏匾額博物館,糊著黃泥的墻上,一塊塊帶著歷史印記的匾額整齊排列,無聲地述說著各自的時代風云。

  “兩座館風格不同,一個充滿鄉土味,一個具有時尚感,在空間布局上都花了不少心思。”園區主理人張金平告訴記者,“在規劃和建設過程中,我們將文化教育和科普教育相結合,將專業實訓和文化熏陶相融合,最終把這里改造成一個大家都喜歡來的地方。”

  然而誰能想到,這樣一個“又土又潮”的園區,前身竟然是一個養殖場。經過“大變身”后,這里已成為周邊群眾休閑的好去處,還有不少城里的游客專門驅車而來。

  “就像這列蒸汽火車,曾帶著村民走出大山看世界,現在陳列在這里,不僅承載著鄉愁記憶,還為整個園區增添了一絲懷舊氛圍。”張金平說,游客不僅可以在火車車廂里喝茶聊天,還能在兩座博物館“吸收”藝術養分。

  在張金平看來,鄉村博物館接地氣,富有人文情懷。它們在田間地頭“破土而出”,成為鄉村一道亮麗的人文風景。

  ■ 挖掘古村落的文化密碼

  一座博物館,一部鄉村史。深入挖掘村落里蘊藏的文化密碼,原本平凡的村落就有了不一樣的內涵。

  “上山不見山,入村不見村,平地起炊煙,忽聞雞犬聲。”這首民謠生動地描繪了“天下地窯第一村”——三原縣新興鎮柏社村的獨特景觀。

  柏社村是一座古老的關中古村落,始建于晉代,距今已有1600多年歷史。目前,村內保留有傳統的窯洞民居780院,其中下沉式窯洞四合院225院,是目前全國地坑窯最多、保留最為完整的村子,享有“天下第一窯”“中國生土建筑博物館”的美譽。

  7月29日,吃罷午飯,柏社村80歲的村民左勇超拿著收音機,坐在窯門口的小凳上聽秦腔。

  “咱這個院子四面都是窯洞,冬暖夏涼,住著美得很。有的窯洞里還有套間,一間連一間,就像迷宮一樣。”左勇超是地地道道的柏社人。打他記事起,父輩們就在這四四方方的地坑窯里生活。

  左勇超的家是一處經歷過風霜的關中民居。一路下坡走進院內,一座傳統的窯洞四合院映入眼簾:古樸典雅的木門、泥灰刷白的墻壁、老磚砌筑的窯檐……無不彰顯著這里的“泥土味”和年代感。

  “地坑窯又叫地窯,建的時候往往是就地取材,從平地向下取土,挖一個正方形的地坑,再在地坑四壁挖出窯洞,一個下沉式的四合院就成形了。”左勇超強調,“還要留其中一孔窯洞作為門洞,通過一個斜坡通道連接地面。”

  作為一種古老而神奇的民居樣式,柏社村的地坑窯充滿了人間煙火氣、承載著文化底蘊,更以其獨特的美學價值成為我國傳統民居建筑中的一顆璀璨明珠。

  “咱這地坑窯方圓結合,巧妙地與自然環境融為一體,體現了古代建筑‘天人合一’的思想,展示了一種和諧共生的生活態度和審美情趣。”柏社村黨支部書記席剛說,每一院地坑窯都有一段歷史,見證了村里的變遷和發展。

  近日,柏社村游人正多。村里5萬多株楸樹郁郁蔥蔥,那一院院隱藏在林間的地坑窯更顯神秘。(陜西農村報記者 賴雅芬 黃敏)

編輯: 張潔

相關熱詞: 博物館 田野 星空
分享到: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

本網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等,版權均屬各界新聞網所有,任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或其他方式復制發表,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各界新聞網 版權所有 Copyright(C) 2006-2020 gjnews.cn All Rights Reserved     備案號:陜ICP備13008241號-1
主站蜘蛛池模板: 齐齐哈尔市| 德安县| 玉山县| 庄河市| 灌云县| 东辽县| 澄迈县| 巴楚县| 浮山县| 古交市| 和硕县| 弥渡县| 赣州市| 文山县| 若尔盖县| 宾阳县| 中超| 泌阳县| 南康市| 刚察县| 襄城县| 蒲城县| 威海市| 凤翔县| 三都| 威宁| 玉门市| 通辽市| 景泰县| 郎溪县| 普安县| 苍山县| 富源县| 新化县| 湖北省| 青河县| 房山区| 漳州市| 伊宁县| 绥德县| 衡水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