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環境是關系黨的使命宗旨的重大政治問題,也是關系民生的重大社會問題。良好的生態環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深化生態文明體制改革,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堅持生態惠民、生態利民、生態為民,提供更多優質生態產品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需要,是時代所需、人民所盼。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提出,必須完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協同推進降碳、減污、擴綠、增長,積極應對氣候變化,加快完善落實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的體制機制。省委十四屆六次全會強調,圍繞推動生態本底保護和生態價值轉換協同增效部署改革。發展經濟是為了民生,保護生態環境也是為了民生。全省各級各部門要深入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認真落實省委十四屆六次全會安排部署,堅持問題導向、改革破題,統籌生態本底保護與生態價值轉換,完善秦嶺區域、黃河流域、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水源地“三大屏障”保護體系,健全生態環境治理體系、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綠色低碳發展機制,更好把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落到實處,努力打造美麗中國先行區。
小智治事,大智治制。推進生態文明建設,要抓關鍵、強根本,持續鞏固提升生態本底保護,發揮好制度機制的長效作用。陜西轄區內的秦嶺區域、黃河流域、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水源地,既是全省生態環境的本底,也是牽動全國生態環境大局的重要屏障,必須保護好治理好,確保萬無一失。在明確落實生態文明基礎體制的同時,要進一步完善“三大屏障”保護體系:健全秦嶺常態化長效化保護體制機制,完善系統治山、條例護山、規劃管山、智慧控山體系,完善生態環境突出問題動態排查整治和跨區域生態保護協同機制,堅決當好秦嶺生態衛士;健全守牢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基準線體制機制,科學開展國土綠化行動,加強采煤沉陷區治理,打好沙化土地全面治理、荒漠化土地綜合治理、渭北旱塬植被恢復三大省域標志性戰役;強化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水源地系統保護,完善集危化品運輸管控、尾礦庫和涉金屬礦產綜合整治、基礎設施建設于一體的保護治理體系,確保“一泓清水永續北上”。保護好陜西的生態本底還必須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特別是補上關中地區大氣污染治理的短板,加快推進荒漠化綜合治理和“三北”工程建設。要進一步優化關中地區大氣污染聯防聯控機制,健全生態環境治理體系,從制度機制層面統籌推進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系統治理。
綠水含金,青山無價。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如果只是停留在生態環境好,還不是完全意義上的生態文明,讓高顏值的“綠水青山”轉化為高價值的“金山銀山”,通過生態價值的轉換獲取經濟社會發展的持續動力,才更具有生態文明的意義。生態價值轉換不會自發形成,必須通過改革創新來暢通轉換的渠道,拓寬綠水青山轉化金山銀山的路徑。健全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完善綠色低碳發展機制,這是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陜西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抓手。要與抓好生態領域各類試點緊密銜接起來,與加快產業結構、能源結構、交通運輸結構、用地結構調整有機結合起來,帶動形成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互促局面,更好推動陜西生態文明建設水平不斷提升。
抓改革,關鍵在落實。深化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必須加快制度創新、增加制度供給,解決體制機制不健全等問題。同時,要強化制度執行、確保制度落地,讓制度成為不可觸碰的“高壓線”。各有關單位部門必須圍繞推動生態本底保護和生態價值轉換協同增效,狠抓落實,夯實生態本底、厚植生態優勢,堅持不懈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努力實現高質量發展與高水平保護相得益彰。
陜西日報評論員
編輯: 陳戍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