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5年,省級“兩聯一包”扶貧工作確定省政協辦公廳為牽頭單位包扶佛坪。
二十九載春秋更迭,見證歲月流轉,記錄歷史回響。省政協領導班子雖幾經換屆,但對佛坪百姓生產生活狀況的牽掛從未間斷。
從佛坪縣西岔河鎮彭家溝村、三教殿村到袁家莊街道辦事處肖家莊村、關溝村、塘灣村,省政協辦公廳突出精準、久久為功,把“政協心”與群眾緊緊貼在一起,以扎根實干的作為有力促進佛坪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
盡銳出戰 書寫政協擔當
檢驗一張答卷好不好,不妨回到出題處。
佛坪縣地處秦嶺腹地,金水、椒溪、蒲河三條河道縱貫縣境,山巒重疊,溝壑縱橫。封閉的地理環境和薄弱的交通條件成為制約當地經濟社會發展的扼喉之痛。2011年,佛坪縣被確定為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
破除發展掣肘,需要問需于民、問效于民。開展幫扶以來,省政協主席會議成員把責任扛在肩上,帶動全體機關干部、政協委員,盡銳出戰,從教育扶貧、健康扶貧、產業扶貧等方面逐項制定措施、明確責任,持續推進幫扶工作落實落細,不僅改善基礎設施,開展文化、科技、衛生“三下鄉”幫助“活血”,還大力實施教育扶貧、產業扶貧加強“造血”。
2016年,佛坪縣脫貧進入攻堅拔寨“決勝期”,按照全省脫貧攻堅目標任務,要在全省率先實現整體脫貧,時間緊、任務重。為全面貫徹落實中省脫貧攻堅要求和省政協黨組安排部署,省政協辦公廳緊緊圍繞“實施精準扶貧,提高扶貧實效”工作思路,以扶貧團各成員單位、省政協委員和各界人士為紐帶,精準制定幫扶計劃,精準實施脫貧攻堅,加快了貧困群眾脫貧致富步伐。
坐在炕沿兒上,聽聽老百姓需要什么;走在田間地頭,看看基礎建設缺少什么;召開協調會,議議大家齊心合力為鄉親們做些什么……多年來,一批關乎佛坪長遠發展的好項目、大項目相繼落地:西成高鐵佛坪過境設站、協調600余萬元建成佛坪縣第一個農貿市場、聯系建設補助資金建立幼兒園……
十二屆省政協委員曹文勇自2015年就參與到佛坪扶貧工作中。履職期間,他通過產業帶動、物資和資金捐助等方式,不斷為當地扶貧工作獻計出力。
佛坪地處秦嶺腹地,道地藥材稟賦優良,根據村民意愿,曹文勇組織團隊對當地種植戶進行培訓,并在收獲季節幫助種植戶找好銷路,2015年6月29日,強降雨導致佛坪縣近2萬人受災,曹文勇及時組織義診團隊深入災區,為受災群眾把好健康關。
“政協委員、企業家都應該有服務社會、回報社會的擔當,參與扶貧工作是當時最好的方式之一,佛坪是省政協機關的扶貧點,我也是漢中人,為家鄉作貢獻責無旁貸。”曹文勇說。
總有一些年份,注定鐫刻歷史的輝煌。脫貧攻堅,不負光陰,一路披荊斬棘“勝利收官”。
2018年9月,在省政協與佛坪縣“結對子”的第23個年頭,經省政府批準,佛坪退出貧困縣序列。
量體裁衣 蓄勢鄉村振興
摘掉貧困縣“帽子”,意味著消除貧困和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民生,并不代表貧困地區、貧困人口發展致富所有問題都得到了解決。
為了徹底做到“脫真貧、真脫貧”,省政協辦公廳全面落實“脫貧不脫鉤”工作要求,繼續保持組織領導體系的穩定性和連續性,建立辦公廳領導牽頭總抓的“雙辦公室”工作機制和掛縣、駐村的定點幫扶機制。
位于佛坪縣城北部的塘灣村土地少、資源缺、底子薄,曾是典型的“三無村”。2015年以來,省政協辦公廳派出一個又一個駐村工作隊、一名又一名駐村干部,實施一項又一項幫扶舉措,助力塘灣村實現從脫貧攻堅到鄉村振興的轉型。
“沒有豪言壯語,唯有務實作風。”作為省政協辦公廳派駐塘灣村的首任第一書記,省政協機關干部孫仁彬扎根基層,盡力幫助村民解決生產生活中的問題,為佛坪縣農貿市場和幼兒園建設傾注了大量心血,奠定村上發展香菇產業的基礎;曾擔任駐村工作隊隊長的省政協機關干部張永禹,見證了群眾精神面貌和村容村貌的變化、村民人均收入的持續增加和產業發展的成效;曾擔任塘灣村第一書記的省政協機關干部梁津宏,經常入戶傾聽脫貧戶想法,全面了解村民的生產生活狀況,在香菇產業擴規模、上臺階上作出了積極貢獻;先后兩次在塘灣村駐村的省政協機關干部閆河,墊付工資帶領村民發展村集體經濟,只身前往廣東、上海、浙江等地推銷村上自產農產品,自掏腰包帶著村民求醫問藥……
省政協農業和農村委員會充分發揮省政協機關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領導小組辦公室的統籌協調作用,指導幫扶佛坪縣塘灣村實施老舊居民點提升改造工程,使塘灣村村容村貌得到極大改善;積極爭取資金協助塘灣村建成黨群服務中心,如今,這個黨群中心不僅成為聯系、服務黨員群眾的溫馨家園,還兼具社區工廠和日間照料等功能;搶抓村集體工廠投產運營契機,通過牽線搭橋、消費幫扶、網絡帶貨等多種形式,助力村集體創收超過70余萬元,帶動周邊群眾增收致富……
惟日孜孜,無敢逸豫。成績面前,大家從不居功:“一切都源于省政協辦公廳和所有扶貧一線人員的共同努力。”
鄉村蝶變 幸福指數加碼
鄉村不振興,脫貧攻堅成果就不可能鞏固。深諳于此,省政協辦公廳持續加大幫扶工作力度,積極協調各方力量,督促落實幫扶措施,確保提高扶貧工作成效,鞏固銜接續寫鄉村振興新答卷。
入眼即是畫,處處皆美景。借力“半小時抵達西安”“兩小時抵達成都”的區位優勢,佛坪正切實把綠水青山的生態價值轉化為金山銀山的經濟價值,一幅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生活富裕的畫卷在秦嶺深處徐徐展開。
“村上梅花鹿養殖基地建成初期,我就來這里上班了。現在鹿越養越多,基地發展也越來越好,我能在家門口掙上錢,日子真是越過越舒心。”塘灣村村民周文財樂呵呵地說。在養殖基地,還有幾位和周文財一樣的“農把式”也在這里工作。
省政協機關干部王小東在塘灣村擔任第一書記的時間,正是駐村工作隊幫助村上初步建立起標準化養殖及加工生產體系的時期。
“我們因地制宜籌措謀劃,希望通過梅花鹿養殖小規模試養來積累養殖經驗。”王小東介紹,在省政協機關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領導小組的統籌協調下,省政協掛職干部和駐村工作隊充分利用省政協聯系廣泛的優勢和縣政府大力扶植養殖林麝與梅花鹿產業的機遇,在試養成功的基礎上,建成梅花鹿養殖一期項目,優先使用本村勞動力去鹿場參與養殖工作,積極聯系相關農技部門定期開展養殖技術指導培訓,拓展線上線下銷售渠道,預計每年可增加集體收益50萬元。
此外,省政協辦公廳還積極為塘灣村和山茱萸飲料生產企業牽線搭橋,簽約銷售山茱萸干果10多萬元,為塘灣村集體經濟合作社爭取了一級代理商價格,使塘灣村集體經濟穩定增收;支持建設塘灣村產品包裝凈化車間,推動塘灣村農產品包裝項目縱深發展,提高市場競爭力,為周邊群眾提供就業崗位;積極鼓勵引導塘灣村創新營銷模式,不斷拓寬銷售渠道,不斷推動經濟合作社發展壯大……
“剛開始村里發展產業沒經驗,只會盲目跟風,結果種啥賠啥,還倒背了20多萬元的債務。”塘灣村分管產業運營的村監委會主任楊建華說,后來省政協駐村工作隊因地制宜,幫助村里重新規劃產業發展路徑,短短幾年塘灣村就打了“翻身仗”。
再過兩個多月,省政協與佛坪“結對子”的情誼就要跨入第30個年頭,“我一直想在村里做一面紀念墻,把這些年省政協幫扶我們的人和事都一一記錄下來。我們也有信心把塘灣村建設得更美、更富、更強,讓村民幸福生活加速升級。”楊建華說。
(記者 唐冰)
編輯: 陳戍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