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延安市寶塔區南市街道高家園則村(十二月十日攝) 。
今年5月,家住延安市寶塔區南市街道高家園則村的史俊銀,扔掉了備在家里20多年的雨靴。
“以前,我家門前這一片污水橫流,我們出門得穿雨靴,不然滿腿都是泥。一到冬天這里就成了冰洼,人走在上面一不小心就會摔跤。”史俊銀說,“現在,硬化道路通到家門口,排水管道鋪設在地下,雨靴再也用不上啦!”
12月13日,記者來到高家園則村,站在溝道口放眼望去,12米寬的硬化道路、嶄新的小樓房、設施齊全的口袋公園……一幅和美宜居的畫卷躍然眼前。
沿著平整的登高路拾級而上,不一會兒便到了史俊銀家新修的院子,只見院內幾孔窯洞干凈整潔。
一雙被扔掉的雨靴,見證了史俊銀家越來越好的日子,更見證了延安山體溝道人居環境的蝶變。
地處黃土高原的延安城區山體溝道密集,大部分老住所繞山而建。一到下雨天,家住溝道的群眾要穿上雨靴才能出行。山體溝道安全隱患風險多、道路坑洼出行難、管網排污難、山高坡陡吃水難、環境臟亂保潔難……多年來,這些日益突出的問題嚴重影響了群眾生活。
為改善群眾居住條件,2021年以來,延安市先后投資30多億元,按照“因地制宜、一溝一策”的工作思路,陸續對高家園則村溝道等32條溝道開展治理。
“通水電、修道路、建公廁、安路燈……我們將水、電、氣、路等基礎設施作為治理的‘必選項’,科學制定施工方案,統籌推進山體溝道治理工程,全力保障群眾基本生活需求。”寶塔區南市街道辦事處主任侯安說,南市街道全面推進戶廁改造、環衛綠化、院落整治等工作,截至目前,已粉刷外墻2255平方米,改造坡屋面1.6萬平方米,新建口袋公園2個、公共廁所6座。
治理比想象中要難。侯安介紹,高家園則村的基礎條件不好,溝道口窄、進出難,機械設備進不去,就用小推車一次次運;磚塊上山成本高,就靠人力一點點搬。就這樣,一年過去,老區山溝換了新貌。今年5月,高家園則村的溝道治理工作完成,1372戶群眾居住環境得到根本改善。這里的居民告別了“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腿泥”“吃水靠打井,夜行靠手電”的日子,幸福指數實實在在地提高了。
“老舊改造成效顯,環境優美道路寬……群眾個個笑開顏,豎起拇指點雙贊!”史俊銀對山溝的變化感觸頗深,還編起了順口溜。他告訴記者,現在最喜歡傍晚到廣場上和鄰居聊天、下象棋。
環境好了,產業也要跟上。“去年以來,我們通過盤活高家原則村67畝集體土地,不斷招商引資,改造提升17戶75間沿街門面,有效提高了群眾收入,為村集體經濟積攢了發展后勁。”侯安說。
高家園則村的巨變,是延安有序推進山體溝道人居環境綜合治理工作的一個縮影。
“近年來,寶塔區堅持問題導向,突出治險、治短、治亂、治弱、治陋5方面融合,確保治理工作有序推進。通過拆除危窯危房、修復排水系統等措施,實現了山體溝道整體面貌煥然一新。”寶塔區委副書記、代區長張明表示。
在不斷完善山體溝道基礎設施的同時,寶塔區充分利用溝道荒廢空間,積極探索“以溝養溝”“富民興溝”治理模式,因地制宜發展便民市場、早市、夜市、小攤點等,群眾生活越來越便利,獲得感、幸福感越來越強。
今年,“延安市中心城區山體溝道人居環境綜合整治10條溝道”被列入延安市2024年十件民生實事,涉及居民6.4萬人。目前,棗園西過境沿線、柳林南高速出口沿線、南市街道二莊科等10條山體溝道人居環境綜合治理主體工程已全部完工,正在實施線路規整、院落整治、危窯危房征收等尾留工程。(記者 郝穎文/圖)
編輯: 吳佳蕊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