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農工黨陜西省委會
醫工交叉產業即醫學與工程技術結合的相關產業,如醫學影像技術、可穿戴智能醫療設備、微創手術機器人等。作為科技與教育大省,我省擁有豐富的科研資源和醫療資源,是西北地區的醫療服務中心,發展醫工交叉產業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目前存在的主要問題有:
一是資源整合不足。我省醫工交叉領域主要合作形式仍以短期項目合作為主,長期戰略合作協議占比不到10%,長期穩定的伙伴關系建立困難,不利于資源的深度整合與持續利用。由于資源分散和缺乏系統整合,省醫工交叉項目平均研發周期比同類國際合作項目長20%-30%,增加了研發成本,降低了市場響應速度,醫工交叉領域的學術研究和產業發展仍然處于起步階段。
二是復合人才短缺。國內醫工交叉專業研究生年招生規模不足千人,省內招生比例僅占全國的不到10%,相較于哈佛大學等頂尖學府每年培養數百名醫工交叉專業研究生,陜西乃至全國在該領域的人才培養存在缺口。除西安交通大學外,鮮有高校或科研院所能建立獨立的醫工復合型人才培養體系和交叉型學科,復合型人才缺乏成為制約產業發展的主要原因之一。
三是技術轉化效率低。我省擁有頂尖的醫學與工科學府及豐富科研資源,全國排名第三,但科研成果轉化效率偏低。2018年至2020年間,我省醫學與工程技術領域科研成果總數達到3000余項,但成功轉化應用的不足300項,轉化率約為10%,低于其他先進省份以及國際先進水平。
為此,建議:
一、建立陜西省醫工交叉創新中心。由省科技廳協同省教育廳、省衛生健康委,整合高校、科研機構、醫療單位和企業資源,構建協同創新平臺,吸引醫療器械龍頭企業依托平臺發布臨床研究和技術研發對接需求,促進醫工交叉領域科研力量與行業內領先企業的合作。建立公開技術需求清單,由醫院專家發布臨床合作需求,工程團隊展示技術成果,加強合作對接,對于取得良好合作成果的項目,鼓勵依托平臺建立創新型企業。
二、推動醫工復合型人才培養。我省工程高校設立“醫工交叉專業”或“醫工交叉研究生培養項目”,通過設立跨學科專業、改革教學模式和鼓勵企業參與,設立獎學金、獎教金,促進學生實習和項目參與,建立直通高校到企業的培養通道。
三、促進產學研協同創新。推動高校、醫療機構與企業深度合作,建立聯合實驗室和研發中心,簽訂合作協議、制定成果共享規范和實施獎勵制度,明確各方權利、義務、責任分工及技術研發成果共享分配規則,成功轉化應用的科技成果,建立成果轉化評估反饋機制,對參與人員、參與機構給予資金獎勵。
編輯: 張潔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