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吳莎莎
就業是最基本的民生,一頭系著經濟大局,一頭連著萬家燈火。
陜西始終堅持把促進脫貧群眾就業增收作為最大的民生工程、民心工程來抓,近年來,在勞務輸出、技能培訓、就近就業、勞務品牌、精準監測和服務保障上持續下大力氣,不斷提高脫貧群眾就業質量,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
聚焦兩頭難 精準服務搭橋梁
在距離陜西1200多公里的浙江,今年47歲的柞水縣瓦房口鎮陽坡村村民饒桂珍順利找到了一份舒心的工作,每月有五六千元的工資。
“今年7月,我在柞水縣一家人力資源公司登記后,公司給我推薦了現在這份在汽車配件廠組裝零件的工作。”12月29日,饒桂珍告訴記者,這是她來浙江打工的第五個年頭了。幾年來,依托這家人力資源公司,她輾轉江蘇的汽車配件廠、家電企業、文具企業當零件組裝工人。目前,她和丈夫都在浙江打工,家庭收入每月至少有七八千元。
“縣上不但為我們進行崗前培訓,還對接好工作。我們出家門有人管,進廠子有人接,不用自己操心。我前前后后給上百名親戚朋友推薦了這家人力資源公司,大家都順利找到了工作。”饒桂珍說。
跨越1000多公里給饒桂珍和浙江這家招工企業架起橋梁,得益于我省“點對點、一站式”輸送服務。
今年以來,我省緊盯外出務工,深化蘇陜和省內勞務協作機制,在縣內設立就業輸出窗口,在縣外搭建務工接收站點,形成常態化跨區域勞務輸出機制;在春節后外出務工高峰期開展春風行動、就業援助月等活動,持續深化“點對點、一站式”輸送服務,幫助2.9萬人實現“出家門、上車門、進廠門”;全年線上線下舉辦1800多場次招聘,提供就業崗位240多萬個,讓群眾務工從“找親友”變成“靠服務”,脫貧勞動力求職渠道不斷拓寬。
不離家門口 群眾多渠道增收
12月30日,在安康市漢濱區五里工業集中區毛絨文創總部產業園,工人們在崗位上井然有序地忙碌著,手法嫻熟地操作著縫紉機。
“每天在工廠上班心里很踏實,不僅學會了制作毛絨玩具的手藝,每個月還能拿到穩定的工資,日子越過越有盼頭。”車間主管張玉金告訴記者,她是從周邊鄉鎮移民搬遷至車間附近的工人,現在從事的這份工作離家很近,能照顧家里。
漢濱區副區長周本才說:“漢濱區大約有21.96萬名移民搬遷群眾。為確保這一龐大群體‘搬得出、穩得住、能增收’,漢濱區精心培育社區工廠,吸引17家總部企業落戶,帶動了2.14萬名群眾實現家門口就業,讓搬遷群眾通過勤勞的雙手創造財富,實現自我價值。”
今年以來,我省緊盯就近就業,出臺支持返鄉創業推動鄉村振興的若干措施,吸引有能力、有意愿的外出人員返鄉創業就業,建設毛絨玩具、電子線束加工等勞動密集型就業幫扶車間(社區工廠)1966個,吸納2.4萬名脫貧勞動力就近就業。我省打造了8條特色現代農業產業鏈,培育縣級以上龍頭企業2221家、庭院經營主體3.9萬戶,帶動45萬人就業。
打造“金招牌” 就業創業有前景
在岐山縣鳳鳴鎮北郭民俗村,岐山美陽館店長王海兵熟練地操持著。熱湯澆到剛出鍋的面上,一碗美味的岐山臊子面就做好了。王海兵是遠近聞名的美食達人,特別擅長岐山臊子面的烹飪,許多人慕名前來品嘗他做的岐山臊子面。
在岐山縣,還有許多人和王海兵一樣,背靠“西岐名吃美食師”勞務品牌這個“金字招牌”實現了增收致富。為了做大“一碗面”經濟,讓特色美食走出去,岐山縣全力培育打造“西岐名吃美食師”勞務品牌,投資近千萬元建成標準化創業孵化中心,舉辦“一碗面”“搟面皮”特色中期培訓班,建立西岐名吃培訓基地,開設中式烹飪班,培育專業技能人才。岐山縣還邀請用工單位來岐山縣考察、洽談和招聘,鼓勵個人外出就業創業,不斷增強“西岐名吃美食師”勞務品牌的吸引力。
今年以來,我省緊盯品牌培育,不斷提高就業質量,打造地域勞務品牌90余個,提升勞動力市場認可度、崗位競爭力和薪酬水平,帶動7萬名脫貧勞動力就業。我省還實施鄉村工匠培育工程,建立地域特色技能分類分級評價標準,認定省級鄉村工匠名師44名,推薦14人參選國家級評定。
編輯: 陳戍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