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愛英委員。 (見習記者 梁易煒攝)
“環流風機、植物補光燈、大棚溫室專用空氣能設備、誘蟲燈……”說起新的智能溫室大棚控制系統,省政協委員、大荔縣紅棗產業發展中心副主任周愛英滿臉喜悅,“這個棚里的種植環境和以前大不一樣,產出的冬棗品質有了很大提升,管理起來更方便了。”
周愛英的日常工作就是開展冬棗標準化種植和新技術試驗示范工作。談起家鄉這幾年的變化,周愛英表示,通過創新改造種植大棚,大荔縣的冬棗產業得到進一步發展。
今年省兩會,周愛英準備了一份題為《做強縣域特色產業 助力鄉村振興發展》的提案。“提案的內容源于日常工作和對產業的實地調研。”周愛英說。
“大荔縣曾先后大面積種植小麥、棉花、蘋果等農作物,但效果不及預期。”周愛英介紹,通過積極探索,大荔縣因地制宜選擇了種植冬棗。隨著冬棗產業從無到有、積小成大,大荔縣實現了華麗轉身,成為“中國冬棗第一縣”。
截至目前,大荔縣冬棗種植面積達42萬畝,總產量超70萬噸,年產值突破90億元,全產業鏈產值突破百億元大關,規模居全國第一,占全國市場份額三分之一以上。冬棗產業是大荔縣富民強縣的支柱產業,覆蓋全縣8.3萬戶居民。
“冬棗讓父老鄉親的日子越過越甜!”周愛英笑著說。
談及未來規劃,周愛英表示,一方面,她將繼續立足于本職工作,致力于創新冬棗栽培技術研究,加快冬棗新品種栽培技術的研發推廣;另一方面,她將時刻牢記政協委員身份,認真履職,積極獻策,為推進鄉村全面振興、實現共同富裕貢獻自己的力量。(見習記者 梁易煒 記者 劉曌瓊)
編輯: 穆小蕊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