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劉印
當前正值農田冬灌關鍵期。12月18日,在秦嶺腳下的神禾塬,移動式大型節水噴灌機在西安市長安區長豐農機專業合作社托管的麥田里進行澆灌作業。
“今年,我們首次集成高桿噴灌、地埋伸縮式噴灌等7種不同技術模式展開冬灌,并設立120畝智能灌溉區。工作人員通過手機APP遠程操作即可完成灌溉,不僅效率更高,而且用水計量更加精準。”長豐農機專業合作社理事長薛強說。
薛強是長安區種糧大戶。自2006年成立以來,長豐農機專業合作社已托管土地3萬余畝,覆蓋長安區6個鄉鎮20余個行政村,促進農民增收90萬元,帶動相關產業年增加收入100余萬元。
“今年小麥產量是近4年來最高的,平均畝產達到550公斤。”薛強說。
薛強的這一紀錄是陜西農業豐產豐收的縮影。12月16日,2024年陜西糧食成績單出爐:全年糧食總產量1352.29萬噸,較上年增加28.63萬噸,增長2.16%。
喜看三秦又豐年!
智慧農機在田間地頭穿梭,讓農業生產更加高效。奔波于農業生產一線的農業科技人員,正與農民共同繪就一幅幅科技興農的壯美畫卷。
12月10日,剛從吉爾吉斯斯坦回到楊凌示范區的張東第一時間來到國家蘋果改良中心楊凌分中心。實驗室的培養皿里,一株株小綠苗生機勃勃。
張東是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教授。2018年,西北農林科技大學與吉爾吉斯斯坦國立農業大學、吉爾吉斯斯坦田園牧業有限公司在吉爾吉斯斯坦楚河州莫斯科區共建示范園。從那時起,張東就帶領團隊勠力攻堅,篩選適合在吉爾吉斯斯坦栽植的蘋果砧穗組合,培育脫毒矮化自根砧苗木,并集成示范配套矮砧輕簡化高效栽培技術。
“我們將從這些苗中篩選、培育出適合種植在中亞土地上的陜西蘋果‘芯’,讓‘小蘋果’成為當地增收致富的‘大產業’。”張東信心滿滿地說。
楊凌示范區是陜西農業育種“重地”。
2021年以來,楊凌示范區469個植物新品種通過審定登記,其中,通過國審的主要農作物新品種53個,占陜西省通過國審新品種總量的87%;先后引進先正達、良科等一批全國知名種業企業落戶楊凌種子產業園,目前已聚集各類種業企業100余家。
今年,陜西全力改善農業科技裝備設施條件,聚力11項農業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實施種業振興五大行動,新增1家國家級育繁推一體化種業企業,成功培育出含油量66%的油菜種質資源和11個國審小麥新品種,主要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達到73%。
在優質種質資源和現代化農業科技支撐下,陜西農業基礎更加穩固、農村地區更加繁榮、農民生活更加紅火。
腳踩平衡車,拎著大水壺……在西安市鄠邑區栗峪口村,“剪鴨村”“村EO”王羽穿梭于村中街巷的場景,大家早都習以為常。
“剪鴨村”是王羽為栗峪口村打造的公共品牌。“我們將‘剪鴨村’定義為城市人生活的‘第四空間’。當人想離開城市的時候,鄉村里有他的朋友,很溫暖、很舒適。”王羽說。
這個秦嶺腳下的村莊不大,卻云集了B站博主、小紅書博主、抖音博主等各類“Z世代”的弄潮兒。來自天南海北的年輕人在這里做起了全新的鄉村新業態:廢棄粉石場改建的“土錘咖啡”長期穩居抖音西安榜榜首,老舊民居改建的“山泡茶”成為機車發燒友的聚集點,“阿喵茶餐廳”“六藝齋”等成為網紅打卡地……
這些新鮮血液的注入,讓原本默默無聞的小山村,一舉成為聞名遐邇的旅游目的地,潮流達人接踵而至,遠近游客慕名而來。2023年,栗峪口村游客量突破40萬人次,村集體收入達52.6萬元,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2.39萬元。
不只是栗峪口村,依托“剪鴨村”“蔡家坡”等鄉村品牌的號召力,鄠邑區引進各類人才,打造56個鄉村消費新場景,理念、資金、技術、人才等要素加速向農村匯聚。
“千萬工程”促萬千蝶變。今年以來,陜西聚焦學習運用“千萬工程”經驗,持續做好“土特產”文章,培育新產業新業態,完善聯農帶農機制,促進農民增收,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步伐堅實有力。
農業強,農民富,農村美。
放眼三秦大地,從紅彤彤的蘋果到珍貴的中藥材,再到熱鬧的鄉村游……一個個特色產業,不僅鼓起農民的錢袋子,也讓鄉村面貌更加多姿多彩。它們如同跳動的音符,共同奏響動人的華彩樂章。
編輯: 陳戍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