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 1月17日上午,省政協十三屆三次會議的18個委員小組分為5個聯組進行專題討論,與會人員分別圍繞融合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加快文化強省建設步伐;推進新型城鎮化和鄉村全面振興,促進城鄉區域協調發展;保障和改善民生,增強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推動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深度融合,助力發展新質生產力;推動發展方式綠色低碳轉型,提升生態文明建設水平等專題發言,為陜西高質量發展現代化建設建真言、獻良策。
省委書記趙一德,省長趙剛,省政協主席徐新榮,省委副書記邢善萍,省委常委王曉、王興寧、方紅衛、孫大光、劉強、蒿慧杰、李明遠、王海鵬,副省長戴彬彬、竇敬麗、徐明非、陳春江、李鈞、李九紅及省委省政府有關部門負責人到會聽取意見和建議,和與會人員進行了現場互動交流。
省政協副主席李興旺、楊冠軍、劉寬忍、張曉光、孫科、范九倫、李忠民、高嶺和秘書長王剛參加討論。
圍繞“融合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加快文化強省建設步伐”專題,與會人員就推進新時代漢唐文明研究、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推動秦腔更好走進群眾服務群眾等問題積極建言。拜根興建議,加大資金及人員投入,確保新時代漢唐文明整體研究順利進行。利用現有資源,統籌規劃,做好頂層設計,形成研究開發合力。利用國家新近頒布的240小時免簽政策,加大研究宣傳力度,為新時代漢唐文明研究文旅開發保駕護航。王文禮建議,加強我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建立傳承人才培養體系,將非物質文化遺產教育納入國民教育體系,培養學生對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濃厚興趣和認知。同時,加大財政資金支持,加強市場推廣與營銷,更好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圍繞“推進新型城鎮化和鄉村全面振興,促進城鄉區域協調發展”專題,與會人員分別從推進新型城鎮化和鄉村全面振興、加快現代化基礎設施體系建設、推動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等方面展開討論。毛亞社建議,建立健全城鄉產業互促共融發展機制,在城鎮周邊布局發展產業園區、技術創新基地,促使農業轉移人口融入城鎮勞動力市場。吳元作建議,完善“米”字形高速鐵路網,加快漢巴高鐵項目前期工作,推動蘭漢十高鐵納入新一輪中長期鐵路網規劃;深度挖掘以鄭國渠為代表的陜西水利歷史文化內涵,統籌推動關中水網和灌區建設;加強大型煤炭儲備基地建設,推動陜北煤炭基地煤礦儲備產能,改善提升縣域和農村雨污分流、垃圾污水處理等環境基礎設施。
圍繞“保障和改善民生,增強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專題,與會人員分別從持續提升養老服務供給質效、促進高校畢業生更加充分更高質量就業、破解老舊小區改造難題、強化未成年人司法保護等方面進行發言。朱衛東建議,建立統籌管理機制,健全居民參與機制,建立政府、建設單位、施工單位、居民共商機制;拓寬融資渠道,加強與金融機構合作,吸引社會資本參與改造;加強監管,壓實各方責任,解決老舊小區改造難題。張弛建議,健全勞動法律法規,將新就業形態勞動關系納入法律保護框架,完善相關措施和細則;加大監管力度,發揮工會職能作用,強化行業協會作用,構建綜合治理格局;進一步拓寬政府就業幫扶公共服務范圍,深化產教融合,充分保障新就業形態勞動者權益。
圍繞“推動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深度融合,助力發展新質生產力”專題,與會人員分別從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推動秦創原提質升級、促進未來產業科技成果轉化、加快我省應用型本科高校高質量發展等方面提出意見建議。謝斌建議,推動技術革命性突破,著力培育新動能;推動產業深度轉型升級,著力發展新產業;優化新質生產力空間布局,著力拓展新空間;推動生產要素創新性配置,著力創造新模式。張宗建議,完善政府引導基金的考核體系,明確產業引導為重、財務回報次之的考核導向;優化現有科創引導基金管理體系,統籌協調規劃發展、方案審批、發起出資、考核評價等工作;加大科創基金生態體系的開放力度,撬動海外資金投資陜西科創,共同推動秦創原創新驅動平臺提質升級。
圍繞“推動發展方式綠色低碳轉型,提升生態文明建設水平”專題,與會人員就健全秦嶺生態保護長效機制、推進我省重點產業環保創A、大力發展新型儲能、全面構建并優化我省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等問題暢所欲言。高潔建議,完善秦嶺生態環境損害賠償資金的管理使用制度;講好秦嶺生態保護故事,宣傳生態環境保護“中國方案”;強化科技賦能,建設智慧秦嶺;強化秦嶺生態保護相關部門之間的協調聯動,加大聯合執法力度;優化秦嶺生態環境保護監督體系。蔣彬鳳建議,加快制定《全省重點企業環保績效全面創A工作方案》;在稅費減免、財政資金獎補、優化項目審批流程等方面繼續加大支持力度;將加速發展節能環保制造業作為推動綠色轉型、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關鍵舉措。
編輯: 意楊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