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5日,西安市委宣傳部、市政府新聞辦舉行“‘深化六個改革’ 創新推進中國式現代化西安實踐”系列新聞發布會。發布會上,西安市發改委副主任王凱、科技局副局長江霞、工信局副局長劉婷分別介紹了相關情況。
謀劃超1.2萬億元投資項目
據王凱介紹,2024年,西安市經濟穩健前行,地區生產總值達13317.78億元,同比增長4.6%。345個省市重點項目投資完成率達112.8%;產業體系不斷強化,比亞迪、隆基等重點企業產值增長超20%,戰新產業增加值增長6.4%。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建設提速,生產性服務業營收增長6.7%,新增10家4A級以上物流企業;城市發展實現全面提升,完成62條道路微改造,“一網統管”成全國數字化轉型典型。交通愈發便捷,T5航站樓啟用,高鐵、地鐵線路開通,城市安全韌性增強,電網和天然氣供應能力提升;改革開放成果突出,中歐班列開行量增長25.1%,新開及恢復多條國際航線;城鄉區域協調共進,縣域生產總值增長7.3%。
2025年,西安市發改委圍繞“深化六個改革”,高質量編制“十五五”規劃,在七大領域發力。緊盯國家投資導向,謀劃超1.2萬億元投資項目,吸引社會資本。抓好重大工業項目,培育戰新產業集群,開展氫能示范。建成“地下一張網”,推進城市更新和交通、能源設施建設。提升中歐班列(西安)運營能力,推進開發區轉型。加快城鄉融合與區域協同發展,抓好黃河流域生態保護,發展新能源。辦好民生實事,解決“一老一小”問題,推進“平急兩用”設施建設,保障糧食和能源安全。西安在新的一年將邁向高質量發展新征程。
進一步提升西安科創影響力
江霞表示,2024年,西安在培育和發展新質生產力方面成效顯著,科技創新工作實現突破,全球創新指數排名再升1位,位列全球第18位、中國第7位;創新支撐更加有力,西安實施科技企業培育工程,高新技術企業、科技型中小企業數量分別突破1.5萬家和1.9萬家,300多家高企“升規”。同時,高標準建設產業創新平臺,實施技術攻關項目,規上科技服務業企業營收增長13.3%。創新活力也得到充分激發,落實科技成果轉化“三項改革”,構建“股貸債保”聯動服務體系,技術合同成交額超4500億元,硬科技創新大會影響力提升。
2025年,西安將以深化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融合發展機制改革為重點,以西安區域科技創新中心建設為統領,夯實產業強市基礎。一方面,將推進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另一方面,將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支持企業加大研發投入,組建創新聯合體和研發平臺,推廣新技術、新產品。同時,推動科技成果轉化產業化,堅持“一校一策”,推進校地融合,推廣成果轉化模式,開展試點,孵化“種子”企業。此外,西安還將營造良好創新生態,打通“教育-科技-人才”“科技-產業-金融”循環,開展金融賦能行動,完善科技金融服務體系,壯大耐心資本。推廣引才育才模式,加強國際、國內科技合作交流,辦好硬科技創新大會和國際創業大賽,提升西安科創影響力。
培育200戶以上省級專精特新企業
劉婷介紹,2024年西安工業領域成績斐然,為全市經濟高質量發展筑牢根基。這一年,西安工業發展企穩回升,全市2115戶規上工業企業產值達9692.78億元,規上工業增加值增長6.5%,增速高于全國0.7個百分點,在15個副省級城市中位列第6。重點企業支撐有力,15家百億工業企業產值增長10.2%,新增規上企業貢獻顯著;重點產業發展態勢良好,六大支柱產業產值達7671.29億元,占規上工業總產值的79.1%。新能源汽車產業亮眼,比亞迪、吉利汽車合計產值增長6.9%,新能源汽車產量增長13.8%。新興產業發展迅猛,鉑力特等企業產值大幅增長,民用無人機等產品產量實現高增長;工業投資回暖向好,一批重大工業項目開工建設或建成投產。企業培育成效顯著,國家級制造業單項冠軍企業增至22戶,省級創新型中小企業、專精特新企業等數量大幅增加。
2025年,西安將貫徹“深化六個改革”部署,把做大做強工業作為主攻方向。一是組鏈成群,推動產業規模壯大,實現工業規模整體躍升;二是科產融合,培育具有技術主導權的產業集群,布局未來產業,搶占發展制高點;三是梯度培育,提升規上企業數量。加大企業培育力度,出臺專項政策,鼓勵高新技術企業、科技型中小企業升規納統,全年新增規上工業企業500戶。構建四級梯度培育體系,培育200戶以上省級專精特新企業,創新服務方式,搭建數字化轉型平臺,強化金融支持;四是增存并舉,強化空間承載能力。拓展新空間,各開發區儲備供應工業標準地。用好存量空間,盤活國有企業閑置、低效資產。做好企業服務,構建全生命周期服務,提高審批效率,強化基礎設施保障。
編輯: 張潔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