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記者 李彥伶 文/圖
在我們身邊,有這樣一群女性,她們肩負使命擔當,與時代同呼吸,與祖國共命運,積極投身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她們中不僅有商界杰出女企業、科技創新前沿的女科學家,還有履職為民的社區黨委書記,她們在平凡的崗位上勇挑時代重擔,自尊自信、自立自強,生動展現了作為偉大事業建設者、敢于追夢奮斗者的新時代女性風采。
讓我們一起走近我省2024年度全國三八紅旗手袁麗、盛敏和王夢辰,傾聽她們背后的感人故事。
袁麗
袁麗:向婦女姐妹傳遞溫暖力量
“在企業發展的同時,我們始終關注婦女兒童,創新成立‘行囊婦聯’,探索三新婦聯組織管理服務模式,解決異地就業婦女急難愁盼問題。”3月3日,在位于西安市北二環立交的明珠家居有限公司,負責人袁麗開門見山。
天秀窗簾商鋪位于百花門業建材家居城3樓,店主何養會的母親體弱多病,公婆同樣需要悉心照料,家中還有一名高中生和一名初中生,所有重擔都落在了她一人身上。
得知情況后,百花·明珠行囊婦聯主席袁麗帶著精心準備的慰問品和生活必需品,來到何養會家中慰問。“希望她感受到來自社會大家庭的溫暖與力量。”袁麗說。
張麗娜帶著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與丈夫在百花門業建材家居城4樓開了一家小店。天有不測風云,14歲的女兒不幸患病,不得不輟學在家,讓這個本就沒有完全扎根在西安的家庭雪上加霜。
面對生活的重壓,張麗娜與丈夫攜手并肩前行,為女兒撐起避風港。正是這份不屈不撓的精神打動了袁麗,她第一時間為張麗娜提供力所能及的幫助,并送去精神上的慰藉與鼓勵。
袁麗動情地說:“每一份堅持都應得到回應,未來,我們將繼續前行,用實際行動為更多需要幫助的家庭和婦女送去溫暖與希望。”
“雖然生活不易,但有組織的支持和關心,我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力量。我會繼續努力工作,照顧好家人,相信明天會更好。”百花門業建材家居城收銀員馮盼說。
袁麗還為職工、商戶的孩子們提供書籍及舒適的學習場所,為上班族母親提供貼心幫助,積極鼓勵倡導各類慈善力量為婦女兒童工作提供親情化、個性化服務,成立愛心驛站,充分調動商城愛心人士參與互幫互助、慈善救助活動。
在企業發展的同時,袁麗始終將社會責任扛在肩上,先后向轄區貧困家庭、山村及小學捐款捐物;汶川地震、玉樹地震、陜南泥石流等自然災害發生后,她總是第一時間伸出援手,為受災群眾送去溫暖與希望。
盛敏
盛敏:“做一個對國家有用的人”
“盛敏教授既能‘帶兵’又能‘打仗’,是不可多得的科研教學兩手抓的學術‘戰將’,也是不少西電學子心中的‘學術女神’。”在西安電子科技大學,提起該校教授、空天地一體化綜合業務網全國重點實驗室主任盛敏,大家這樣評價她。
1975年出生于湖南長沙的盛敏,從小在部隊大院長大,性格里充滿著堅毅和“打破砂鍋問到底”的執著,遇事常喜歡問個“為什么”。
盛敏回憶,當年被保送上西安電子科技大學時,父母非常正式地和自己談過一次話。“孩子,你已經成人了,要做一個對國家有用的人。你有責任為這個國家作出自己的貢獻!”這句話像一顆種子埋進了盛敏的心田。1999年北京之行與友人的深談,讓這顆種子破土而生:“國家要強大,我要做世界一流的科研!”從本科保研到博士,盛敏的人生便與“突破邊界”緊密相連,那就是團隊最早的分組無線電網絡實現的代碼。
2000年,因各方面表現優秀而留校任教的盛敏,作為一名學術新兵,逐漸體會到組網技術之美。
經過多年不懈努力,盛敏在天地一體異構網絡融合、無線自組織網絡、空間信息網絡等領域勇挑重擔,率隊攻克惡劣環境下的組網難題,并提出了面向巨型星座網絡的實時仿真和評測的中國方案,打破了國外商業仿真軟件在該領域的技術壁壘,為我國未來空天地一體化信息網絡的發展提供了關鍵技術支撐,盡顯科技報國的巾幗擔當。
“總有人問我苦不苦,做自己著迷的事情,又怎會覺得苦?做科研讓人內心純粹,我樂在其中!”盛敏滿臉幸福地說。
科研之外,盛敏的家庭故事同樣動人。丈夫史琰同為西安電子科技大學教授,在學術研究上與盛敏相互切磋、共同進步。兒子在家庭濃厚的學術氛圍熏陶下茁壯成長,在學業和競賽中屢獲佳績。2024年,盛敏家庭獲評“三秦最美家庭”。
面對榮譽,盛敏說:“家人的理解讓我心無旁騖,實驗室的突破、學生的成長和家庭的溫暖,是我前進道路上的不竭動力。”
“盛教授的故事是實驗室燈光下的深夜攻堅,是惡劣環境下的數據實測,更是三尺講臺上的思想火炬,生動演繹著新時代科學家精神的深刻內涵。”西安電子科技大學ISN全重室教師劉俊宇說。
王夢辰
王夢辰:當好社區群眾貼心人
“群眾需求就是我工作的要求!”銅川市新區咸豐路街道錦園社區黨委書記王夢辰說。
自2011年參加工作以來,王夢辰一直奮斗在社區為民服務第一線,帶頭健全完善錦園社區自治運行機制,建立居民人口數據庫,聯合物業服務企業,以“雙融雙督雙評一滿意”的黨建聯建模式,融合社會資源化解各類矛盾,共融共建,促進社區和諧穩定。
陜西省銅川市錦園社區地處錦繡新城中心區域,總面積1.8平方公里,是全市最大的住房保障型社區,也是人口密集、構成復雜、治理難度大的社區之一。
王夢辰告訴記者,初來社區時僅有9名工作人員,直管黨員19名,面對如此龐大的服務群體,她常擔心為群眾做不好服務該怎么辦。為此,王夢辰提出引進“黨建領航、智慧領跑、聯動共建”理念,著力從健全機制、完善社區服務體系入手,讓社區居民辦事更加方便。
為了將網格化做細做實,王夢辰提出在社區設立網格黨小組,以黨員為中心戶,將網格聯絡員、物業巡樓員、居民代表編入黨小組,同時建立網格微信群,讓居民足不出戶就能隨時咨詢事務,真正做到“小事不出網格、大事不出社區”,讓社區服務有效率更有溫度。
87歲的王桂紅是小區的獨居老人,一天,老人突發高血壓,心率衰竭需要急救。急診醫生來后卻犯了難——沒有家屬陪伴,老人又說不清狀況。“我是社區黨委書記,我陪老人去醫院你們可以放心。”看到120車的王夢辰立馬坐進車里協助醫生搶救,老人最終脫離生命危險。
事后,王夢辰反復思考,居民健康問題不容忽視,要把社區健康服務體系建設起來,讓“健康理念”深入居民心中。隨后,社區建起健康小屋,簽約團隊醫生定期上門為居民提供醫療服務。
錦園社區不僅是全市最大的住房保障型社區,也是新區規模較大的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長期生活在農村的搬遷戶一時難以適應新的生活方式。為此,王夢辰帶領社區工作人員,以“黨建統領、多方聯動,政策保障、民政兜底”為主線,組建了心理輔導隊,為居民提供心理疏導服務。
小區孫姓小朋友今年11歲,正處于叛逆期,王夢辰以個案輔導的方式對孩子情況進行系統分析,經介入,小朋友開始和家人交流,重新踏進課堂。
“小王書記就像是我的孫兒一樣照顧著我,食堂包餃子了就往家里送,給我買的助聽器也特別好用。”78歲的社區居民晁鳳英感動地說。
為了讓搬遷安置戶住得踏實放心,王夢辰專門設置了社區服務聯系卡進行一對一幫扶,通過黨建帶群團,政府、社會多方參與,助力搬遷群眾日子越過越紅火。
編輯: 穆小蕊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