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實習記者 寇靜 記者 王斌
殯葬,一個古老而又沉重的話題,承載著人們對逝者的追思,也映照著社會文明的進程。
5月21日,商洛市政協組織部分委員圍繞“深化殯葬改革,推進移風易俗”議題召開專題協商會,與會委員和相關部門負責人圍繞提升殯葬服務、規范公益性公墓建設和管理、完善相關配套設施等進行深入討論,踴躍建言。
為全面了解推進殯葬改革面臨的困難,找準群眾所需、企業所求、部門所難,會前,商洛市政協專門成立調研組,深入洛南縣、山陽縣和中心城區,與相關部門、各界群眾進行廣泛交流、深入協商。
在洛南縣城關街道辦棲鳳灣社區紅白理事廳,調研組了解到,該社區通過完善村級紅白理事會、道德評議會等組織機構及運行機制,制定《全程服務臺賬》、建設文明大禮堂、評優樹模等舉措,破除陋習取得顯著成效。
洛南縣城關街道辦主任于登說:“全辦自陋習治理工作推行以來,為群眾減輕資金負擔約160萬元,推行移風易俗建設文明鄉風已經成為農村新風尚,群眾用實際行動證明了把白事‘簡單辦’一樣能表達對親人的‘孝心’。”
“改革接地氣,新風入民心。”市政協委員、洛南縣政協副主席馮紅英由衷點贊,殯葬綜合改革關乎每一個家庭,更關乎城市未來,要全力打造“惠民、生態、數字、文明”殯葬,更好地保障人民群眾“逝有所安”。
走進山陽縣福安園生態公墓,綠意盎然、整潔靜謐。該園建設以節地生態、土地循環利用、園林式主題為設計理念,除傳統墓葬方式外,還推行花壇葬、樹葬等,打破傳統墓葬方式的認知壁壘,營造人文、生活文化園。
“殯葬是后人對前人的一種緬懷方式,而入土為安是中國人的傳統觀念。隨著城市化發展,政府對此要有全面、持續的規劃。”市政協委員、市建筑勘察設計院總工程師高菁建議,各縣區要盡快編制《縣域殯葬設施專項規劃》,明確殯儀館、火化場、公益性公墓等設施的空間布局,并將其納入國土空間規劃體系,確保殯葬設施與城鄉建設同步推進。同時,要注重公墓的環境建設,打造生態化、園林化的公墓,讓逝者安息在優美的環境中。
推進農村公益性公墓建設是構建綠色惠民殯葬體系的關鍵環節,也是深化移風易俗、轉變傳統殯葬觀念的重要內容。近年來,商洛以創建省級殯葬綜合改革試點市為抓手,創新探索村級公益性公墓“多方籌資建、支持項目建、變廢為寶建、改造提升建、尊重民俗建”等模式,建成村級公益性公墓56個。
市政協委員、民進商洛市委會副主委王興來建議,按照節地生態、公益惠民的原則,抓牢“喪、葬、祭”三個環節,加快殯儀服務設施建設、加強行業監管、建立生態安葬獎補機制,健全惠民、綠色、文明現代殯葬服務體系,讓殯葬新風吹遍商洛大地。
“商洛各縣(區)均成立了殯葬執法機構,殯葬市場秩序也越來越規范。”市政協委員、市中級人民法院副院長宋濤建議,加快推動地方性殯葬法規修訂,進一步明確政府、市場、個人的權責邊界,厘清民政、市場監管、自然資源、生態環境等部門職責,細化殯葬設施規劃、用地標準、執法權限、價格監管等內容,確保改革于法有據、更易推進。
市政協常委、陜西法正平安(商洛)律師事務所主任曹偉建議,參照沿海省份近年推出的海葬補貼政策,建立適合商洛本地的《節地生態安葬獎補辦法》,將獎補政策拓展到植樹、植花、植草等不占或少占地方式等生態葬法,提高群眾參與生態安葬的積極性。
在移風易俗方面,山陽縣政協副主席李金霞建議,加強宣傳引導,通過多種形式宣傳殯葬改革的意義和政策,教育引導廣大群眾轉變舊觀念,樹立厚養薄葬的理念;倡導網上祭祀、家庭追思會等新型祭掃方式,引導群眾文明治喪。
加強殯葬服務體系建設,推行陽光惠民服務,推進“公民身后事一次辦”集成改革,提升服務水平。
依托殯葬設施資源,建立生命文化教育基地,培養現代殯葬文化,推動思想觀念破冰。
……
會上,委員們暢所欲言、建言獻策,相關部門負責人現場回應坦誠務實。
“殯葬工作是一項長期性、系統性的工作,公益惠民一直是殯葬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各位委員的真知灼見為商洛大力推進殯葬改革工作提供了借鑒。我們會認真梳理、充分吸納委員意見建議,進一步抓好工作落實,推動殯葬改革走深走實,讓殯葬事業回歸公益屬性。”市民政局副局長鞏利杰說。
市政協副主席李繼武表示,要充分發揮政協橋梁紐帶、凝聚人心的優勢作用,持續跟蹤殯葬綜合改革的進展情況,通過調研、視察、提案督辦等方式推動協商成果轉化落實,讓綠色殯葬、文明殯葬成為新風尚。
編輯: 意楊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