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楊露雅
每年5月,略陽綠茵茵的山坡上就會出現點點鮮紅,這是季節限定水果瓢兒成熟了。之后的一個月,略陽人將憑借這顆小野果,開啟億元規模的“甜蜜產業”。
5月29日一大早,在略陽縣郭鎮北河溝村的瓢兒采摘體驗基地,村民專注地采著瓢兒。
“5月是我們最忙的時候。一大早就要出門采瓢兒,到中午能采5公斤左右,然后再拿去市場上售賣,一天能掙四五百元。”北河溝村村民梁曉蘭告訴記者,今年天旱,瓢兒成熟得略晚一些,預計能持續到6月初。
瓢兒,薔薇科草莓屬植物,俗稱野草莓,有白、粉、紅3種顏色,口味甜中帶酸。鮮果可拌白糖食用,也可揉進面粉里,烙成瓢兒饃。瓢兒作為陜南特色野果,在當地已有千年食用歷史。
“過去,村里的坡地上隨處可見野生瓢兒。賣瓢兒是村民主要的季節收入來源。近年來,我們不斷推進瓢兒產業發展,現種植瓢兒600余畝,年生產瓢兒饃3萬余個,產值約60萬元。”北河溝村黨支部副書記梁建林說。
截至2024年底,略陽縣瓢兒種植面積2萬畝,其中人工栽培面積5000畝,總產值1.2億元。
瓢兒從“小打小鬧”的山間野果蝶變為富民強縣的“甜蜜產業”,少不了科技的加持。
2018年起,略陽與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園藝學院合作,以略陽縣為中心,對秦巴山區的野生草莓種質資源進行詳細調查,針對野生瓢兒產量低,移栽后不開花、不結果等一系列制約產業發展的問題開展科學研究,最終發現了抗旱耐貧瘠性強的優異野生草莓植株,并成功移栽。
“略陽瓢兒富含鈣、鉀、鐵等微量元素,以及黃酮類化合物,兼具營養價值與藥用潛力,是消費者青睞的‘綠色食品’。自2018年起,我和團隊每年至少在略陽待兩個月,開展野生草莓品種的收集、保存、選育和推廣工作。目前,我們已保存野生草莓品種5個、種質資源800余份,成功培育出性狀優良的大果新品種,有效解決了略陽瓢兒產量低、果形小等問題,為產業發展壯大奠定了堅實基礎。”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園藝學院副教授馮嘉玥介紹。
在西農大園藝學院和當地政府的共同努力下,略陽成功申報了國家級“陜西略陽草莓科技小院”和省級“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略陽野生草莓試驗示范站”。
“我們將以試驗示范站為基地,聚焦瓢兒種質資源創新、病蟲害防控及保鮮加工技術研發,深化‘地方政府+高校+企業+農戶’協同模式,為略陽瓢兒產業提質增效提供全方位科技支持。”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園藝學院黨委書記李國龍說。
“凌晨揉面、正午出貨、傍晚數錢”是略陽70余家瓢兒饃作坊5月的寫照。
走進位于郭鎮街村的郭鎮海剛瓢兒饃作坊,30余平方米的空間里充滿了果香和麥香。經營者萬秀萍和4個工人分工合作,揉面、烙饃、售賣、打包、發快遞,忙得不亦樂乎。
“別看店小,僅瓢兒上市的1個多月,我就能掙10多萬元。”萬秀萍說,店里每天要用掉五六十公斤的鮮瓢兒,能制作四五百個瓢兒饃,但還是供不應求。
如今,略陽每年加工瓢兒饃約60萬個,產值約1200萬元,戶均增收3萬元,帶動當地400余人就業。
今年4月,《漢中特色小吃制作工藝規程略陽瓢兒饃》標準實施,傳統小吃向標準化、規范化、品牌化發展。
“略陽將繼續堅持綠色發展理念,進一步優化產業結構布局,開發瓢兒產業的潛力,把更多‘實驗室成果’轉化為‘田間地頭效益’,書寫產業興、鄉村美、農民富的時代答卷。”略陽縣委副書記張杰說。
編輯: 陳戍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