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白瑤
延安革命紀念館、米脂楊家溝革命舊址、榆林紅石峽、延川乾坤灣……近年來,憑借獨有的紅色底蘊、民俗風情與自然奇景,陜北文旅走出一條獨具一格的發展之路。
作為陜西萬億級文旅產業集群的重要支撐,陜北文旅承載著革命老區振興的時代使命。展望“十五五”,陜北文旅如何大步邁進?本報特邀省政協委員、專家學者共謀發展良策。
【本期嘉賓】
樊俊美 省政協委員、延安紅色家風館館長
趙 東 陜西省社會科學院文化與歷史研究所副所長
高根強 榆林市佳縣赤牛坬村黨支部書記
弘揚紅色家風
為陜北文旅加碼
走進延安紅色家風館,一段段生動的革命家庭故事沁潤人心。近期,暑期旅游熱度不減,來自全國各地的游客來到延安紅色家風館,品讀紅色家風故事。
“延安紅色家風館是陜北紅色文旅的重要載體,也是廉潔家風文化產業自我發展的一次成功探索,吸引著各地游客前來參觀學習。”省政協委員、延安紅色家風館館長樊俊美說,“與陜北其他文旅場所相比,家風館的知名度和影響力還有提升空間。我認為,‘十五五’時期,家風館應不斷擴大影響力,讓紅色家風文化傳播得更遠。”
“‘十五五’期間,我們將與高校、科研機構合作,開展紅色家風課題研究,為文旅融合提供理論支撐,還將聯合棗園、楊家嶺等革命舊址打造‘紅色家風走廊’,設計‘母子研學線’‘廉政教育線’等旅游產品。”樊俊美說,“在發揮延安紅色家風館對陜北文旅帶動作用的過程中,僅靠個人力量遠遠不夠,需要全社會共同參與。”
樊俊美建議,相關部門應推動文化企業參與紅色家風文創產品的創作,如與玩具廠商合作推出革命先輩家風主題手辦、攜手影視企業制作紅色家風題材的動漫、微電影等。同時,打造成紅色家風主題餐飲,建設紅色家風主題民宿,開發紅色家風主題研學課程,將家風館打造成為研學旅行的熱門目的地,為陜北文旅加碼助力。
數字賦能文旅
為品牌打造加力
近年來,陜北文旅呈現出“文化+旅游+科技+相關產業”融合發展的態勢。多年從事文旅產業研究,陜西省社會科學院文化與歷史研究所副所長趙東說:“從產業結構看,陜北文旅已初步形成全產業鏈布局,為‘十五五’期間進一步擴大產業規模奠定了基礎。除了擴大產業規模,我認為陜北還應在文旅品牌打造和文旅數字化上下足功夫。”
“陜北擁有‘轉戰陜北’‘信天游’等文化資源,應系統提煉轉化核心文化符號。具體而言,可構建‘紅色IP+非遺IP+生態IP’的矩陣式品牌體系,滿足不同客群的體驗需求。”趙東說,在擴大品牌影響力上,陜北可依托抖音、小紅書等平臺打造“陜北印象”話題,聯合頭部主播開展“云游陜北”系列直播,推出陜北民歌電子混音專輯等輕量化產品,開發“輕紅色”文旅產品,將文旅品牌與陜北特產捆綁營銷,形成復合品牌效應。
當前,文旅數字化轉型已從地方探索升級為國家戰略共識,各地正以技術為杠桿重構產業生態鏈。
“我認為陜北應推動文旅‘創作—生產—傳播—消費’全鏈條數字化改造,創作出更多數字文旅產品。”趙東建議,陜北可充分挖掘特色IP,開發系列數字文旅產品,如開發“AR民歌地圖”,通過增強現實技術在景區特定點位觸發民歌表演、民間故事等數字內容;打造“數字長征”互動體驗項目,利用動作捕捉、全息投影等技術,增強紅色教育的感染力;設立“元宇宙非遺工坊”,非遺傳承人可在虛擬空間開展教學,游客則通過數字分身學習剪紙、泥塑等技藝。
匯聚多方合力
為鄉村旅游加持
眼下正值暑期,“中國鄉村旅游模范村”榆林市佳縣赤牛坬村里游客絡繹不絕。
“我們村的旅游能成功,關鍵在于‘三老變三寶’模式。將老物件、老窯洞、老農民變為道具、客房、演員,不僅激活了民俗文化資源、吸引了來自全國各地的游客,還帶來了文旅收入、帶動了群眾就業。”村黨支部書記高根強說。
村集體旅游公司年收入超500萬元、村民年增收6000元、農家樂戶均年收入增加3萬至5萬元……這些亮眼的數據,印證了盤活鄉村資源對鄉村增收致富的推動作用。
“在文旅收益上,我們采用‘村集體+公司+農戶’的模式,將90%的農戶嵌入產業鏈,實現‘人人有股份、戶戶能增收’。”高根強說,“目前來看,這種模式具有可行性與復制價值,推廣此模式可帶動更多鄉村吃上文旅紅利。”
“我們通過民俗文化的挖掘走出了一條特色發展之路,所以‘十五五’期間,我們將開發更多衍生文創產品,建設‘線上民俗館’,通過VR展示窯洞建筑史吸引游客,還將開發剪紙書簽、農耕主題等盲盒,推出沉浸式實景劇本游。”高根強說,“但現在最大的困難是資金短缺,同時還缺乏專業的旅游管理、營銷、規劃人才。”
高根強建議,“十五五”期間,相關部門應加大資金投入,設立專項資金,用于鄉村旅游基礎設施建設、旅游項目開發等,并給予稅收減免、土地政策支持等優惠。同時,金融機構可提供低息貸款等支持,推動更多文旅企業與鄉村合作,輸入專業人才與管理經驗,共同開發旅游項目。
編輯: 陳戍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