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腔《紅河谷》首演現場(資料照片)。
7月11日,秦腔《紅河谷》在陜西大劇院首演,漢藏同胞攜手抗敵的故事令無數觀眾潸然淚下,經久不息的掌聲激蕩起業界對地方戲曲跨地域題材創作的深度叩問。
《紅河谷》余韻未歇,喜訊再傳:秦腔《無字碑》《再續紅梅緣》、豫劇《秦豫情》3部陜西佳作入選第十九屆中國戲劇節劇目,將于9月亮相浙江杭州。
7月19日至22日,渭南市秦腔劇團的《游龜山》《鍘美案》等4部劇目在北京輪番上演……
陜西是中國戲曲的重要發源地,滋養了秦腔、眉戶、漢調二黃、陜北道情、商洛花鼓等26顆戲曲“明珠”。近年來,這些深植文化沃土、蘊含獨特藝術價值的古老劇種,持續煥發新活力,重構著古老與青春共生、文雅與通俗并存的三秦戲曲百花園,書寫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陜西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的時代新篇。
銳意創新煥發蓬勃生機
“用秦腔改編電影,以前沒想過。這次看了,覺得一點都不違和”“從愛情至上的大小姐、拿腔拿調的‘代本’,到共御外侮的勇士,原以為是一部‘好笑’的喜劇,結果是一部‘好哭’的悲劇”……7月11日,秦腔《紅河谷》首演落幕。這部改編自同名電影的大戲用秦腔唱腔與藏地民歌的水融,證明了地方戲曲劇種對不同文化背景題材的巨大包容力。
作為陜西本土最具代表性的劇種,秦腔此番大膽走出本土題材的“舒適圈”,以“守正創新”為核心詞進行改編,其背后有著深刻的思考和希冀。“這既是通過跨媒介對話拓展秦腔題材邊界,為古老劇種注入創新活力,也是以傳統藝術承載民族記憶,弘揚愛國主義精神,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該劇主演、陜西省戲曲研究院院長李梅說。
7月1日晚,商洛花鼓現代劇《若河》將全國勞模、丹鳳縣商山敬老院創辦人徐升蓮排除萬難創辦養老院的故事,搬上漢中市天漢大劇院的舞臺。演出現場,一幕幕真實的故事引得觀眾熱淚盈眶,掌聲雷動,使尊老愛幼的中華傳統美德深入人心。
近年來,承載著時代囑托與文化厚望的陜西戲曲,佳作迭出,好戲連臺,用舞臺藝術傳承著真善美的精神內核。
無論是弘揚民族氣節與家國情懷的秦腔歷史劇《無字碑》《昭君行》,還是聚焦時代發展、觀照百姓生活的秦腔現代戲《生命的綠洲》、陜北道情《乾坤灣》、商洛花鼓《若河》,以及緊貼年輕觀眾群體喜好的秦腔神話劇《大鬧天宮》《寶蓮燈》等,無不彰顯著陜西戲曲與時俱進的蓬勃生命力和陜西戲曲藝術工作者勇立潮頭、銳意創新的膽識和氣魄。
與時俱進滋養活態傳承
“這是榆樹膠,是戲曲裝扮中用來貼假發片的。用它貼的假發片可以根據演員的臉型進行調整,即使是大臉盤也能變成瓜子臉。”7月29日,陜西省文化館曲江館區,秦腔沉浸式體驗沙龍現場,化妝師辛紅俠一邊解說戲曲妝發的奧妙,一邊嫻熟地為體驗者打造“私人訂制”的發型。
隨著妝發的完成,一位素顏的女士立刻變成嬌俏的小花旦,引得現場觀眾在贊嘆之余紛紛要求參與下次的化妝體驗。
“這是我們首次在開放空間展示戲曲容妝過程。”西安市文藝兩新聯合會非遺文化專業委員會主任張詠告訴記者,選擇沙龍形式就是希望通過強互動吸引更多人特別是青少年參與,零距離感知戲曲藝術的魅力。
“我們志在將之打造成沉浸式戲曲體驗IP,成為陜西文旅的獨特名片,讓每一位體驗者都能成為戲曲藝術乃至優秀傳統文化的自發傳播者與傳承者。”張詠說。
黨的十八大以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煥發出新時代的光彩,戲曲備受矚目。越來越多的文藝院團與相關機構積極行動,為傳統戲曲的展示傳承發展注入活力。
漢中市南鄭區漢調桄桄傳承發展中心借助惠民演出與新媒體傳播方式,努力培養觀眾、擴大劇種知名度、加強保護傳承力度,在抖音平臺展示漢調桄桄的魅力。
合陽縣線腔木偶劇團大膽創新劇目,廣泛挖掘培養青年人才。如今,該團的噴火木偶戲、變臉木偶戲屢屢亮相國內外文化交流的舞臺,臺上一張張年輕的面孔更讓人看到薪火相傳的希望。
多方聚力打造“陜西樣板”
戲曲之美,世所罕見。如何讓這份獨特風華被廣大的世界“看見”?陜西探索著多元路徑。
2021年,全國首個秦腔主題街區——易俗社文化街區開放,憑借“十一”黃金周日均9萬人次的客流量,迅速躋身西安文旅打卡地標。街區持續開展的文化惠民演出與互動活動,更是成為城市文化展示的重要窗口。
2022年,全國首部省級戲曲類地方性法規《陜西省秦腔藝術保護傳承發展條例》實施,將陜西26個戲曲劇種都納入保護范疇,不僅為陜西戲曲的存續發展筑起法治基石,還為全國戲曲保護提供了重要參考。
2024年,全國最高規格的秦腔藝術盛會——中國秦腔優秀劇目會演再度舉辦。1300余名藝術家、專家學者齊聚古城西安,西北五省區3年的創作成果在此綻放,線上線下近800萬觀眾共享藝術盛宴,在全國掀起一股秦腔熱潮。
跨界、混搭的戲曲表現形式、展示方式層出不窮:秦腔經典劇目《三滴血》“變身”3D電影、動畫片;神話劇《西游記》被改編為文旅演出版在景區路演;虛擬秦腔推介官“秦筱雅”舞動水袖、高唱著《長安夜》出現在第九屆中國秦腔藝術節上;在泰國“第14屆中國電影節暨中泰影視交流周”上,秦腔動畫《漫賞秦腔》驚艷泰國觀眾;秦腔戲歌《人面桃花》MV登上海外視頻網站YouTube熱搜榜;戲曲題材微短劇以新形式詮釋傳統文化內涵……
當下,陜西戲曲正搭載著全新的傳承理念與視聽語言,在一臺臺精品力作、一場場惠民演出、一次次文化遠航中,作為講述中國故事、傳遞中國聲音、展示東方美學的藝術之舟,駛向更遼闊的天地。(群眾新聞記者 柏樺文/圖)
編輯: 吳佳蕊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