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0日下午,銅川市人民政府“奮力追趕超越轉型發展 迎接新中國成立70周年”系列新聞發布會第三場——宜君縣“打響綠色牌 走好幸福路”新聞發布會在宜君縣委會議室召開。銅川市宜君縣政府縣長曹全虎致發布辭,市政府新聞辦公室負責人王樂平主持發布會。約20余家中省市級媒體參加。
“宜君北魏建縣,古稱“長安北門之鑰”,距今已有1500年歷史,既因宜君水而得名,又因適宜君王避暑而稱謂,素有“中國避暑城”之美譽。”在曹全虎的介紹中了解到,曾經閉塞、落后、貧困的宜君,經過70年發展蛻變,造就了如今開放富裕繁榮的今天。數字的變化,見證了宜君的鏗鏘步伐、展現了經濟的強大動能。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是1949年的583.8倍;財政總收入是1952年的276.9倍,2010年至2015年實現了五年二十進位。截止2018年,農林牧漁業增加值是1949年的325.1倍;糧食產量是1949年的10.85倍;玉米產量是1949年的28.3倍。三次產業結構達到4.3:51.5:44.2,全縣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9096元,較1988年翻了35番;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2611元,較2005年翻了6番。今年5月,宜君縣退出貧困縣序列,貧困發生率由16.15%降至1.19%。
曹全虎說,“農業富民,工業強縣,旅游興縣”戰略,解決了宜君發展農作物單一,依靠“以煤獨大”工業資源生存,三產起步較遲的問題。形成了以玉米、蘋果、核桃為主導,生豬、肉兔、食用菌、中藥材為特色,高寒水稻、花椒等為補充的“3+4+N”農業產業體系,以能源工業為基礎、涉農加工業為支撐、新能源產業為接續的特色工業體系,以戰國(魏)長城、花溪谷、旱作梯田、福地湖等為主的“全域旅游·全景宜君”發展格局。全縣形成3萬頭生豬、80萬只肉兔、300萬袋食用菌、3.74萬畝中藥材和人均3畝蘋果、5畝核桃、4畝玉米的產業規模,培育“五上企業”63家,現代醫藥產業園、光伏領跑基地等項目效應凸顯,加強宣傳推介,宜君知名度和影響力不斷擴大。被命名為“中國核桃之鄉”,榮膺中國最美鄉村旅游目的地、“最美中國”自然生態·人文生態旅游目的地、“中國避暑休閑百佳縣”“全國革命老區旅游脫貧致富典范縣”和全省旅游惠民先鋒縣等殊榮。
“通過宜君轉型發展,好山好水好環境,打好脫貧攻堅戰,把鄉村變景區,推動鄉村振興,結合精神文明建設,打造幸福宜君,讓這一片地方的百姓感到溫暖幸福!”曹全虎介紹說,70年來,宜君縣城變化最大是城市規模不斷擴大,城市路網框架不斷拉大,縣城規劃區面積10平方公里,建成區面積4.15平方公里,縣城人均公園綠地面積11.81平方米,公路通車總里程達到1267.88公里,西延高鐵宜君站點、通用機場等項目即將落地,公路、鐵路、民航三維一體交通格局即將形成,實現了從“一條路”到“一張網”, 休閑文化廣場、龍山公園、花溪谷、宜君老街等一批民生工程相繼建成,先后成功創建“國家衛生縣城”“國家園林縣城”,4次榮獲全省縣城建設先進縣,城市名片越來越靚。同時,把新農村建設作為推進新型城鎮化的重要內容之一,持續深入推進美麗鄉村建設,不斷完善農村道路、垃圾和污水處理等基礎設施,扎實推進“三堆六亂”治理、土坯房拆除,“廁所革命”“五凈一規范”示范創建成效顯著,家家通了自來水,晚上出門有路燈,雨天出門不帶泥,網絡、快遞讓群眾過上了現代化生活,宜君群眾幸福感不斷攀升。硬手硬法堅決打贏“藍天、碧水、凈土、青山”四場保衛戰。森林覆蓋率從1952年的14.1%提高到2018年的52.5%,綠色版圖逐年擴大,先后被評為全國綠化模范縣、國家級生態示范區和省級森林城市,2018年,環境空氣質量優良天數達到295天,空氣質量綜合指數在關中67個區縣中繼續排名首位,天藍、水清、土凈、地綠的“宜君名片”更加響亮。
“將愛心超市改變成宜馨超市,讓每一位宜君人都享受到政策的福利!”曹全虎說,要始終恪守為民之責,力行為民之舉。聚焦“兩不愁三保障”,打好“組合拳”。形成縣有主導產業引領、鎮有特色產業支撐、村有集體經濟保障、戶有長短項目結合的產業扶貧大格局。幫扶辦學成效明顯,全縣學生喝上了凈化水、寄宿學生洗上了熱水澡,無一名學生因貧困而輟學,入列國家“義務教育發展基本均衡縣”。(孟星辰)
編輯: 陳戍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