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習記者孫高菊
9月10日,省委宣傳部、省政府新聞辦舉行“奮力追趕超越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系列發布會第九場,安康市委副書記、市長趙俊民介紹了安康市經濟社會發展情況和追趕超越成果。
“新中國成立70年來,安康由長期封閉走向開放發展、由相對滯后走向追趕超越、由深度貧困走向全面小康。”趙俊民說,從1949年到2018年,安康全市生產總值從1.4億元增長到1133.8億元,經濟增速連續四年領跑全省。從1978年到2018年,城鎮居民收入從172元增長到24977元,農村居民收入從161元增長到9504元,職工年平均工資從152元增長到59476元。
筑牢產業發展平臺提升經濟發展外向度
安康是內陸連接西北、西南、東南的重要節點城市。70年來,安康不斷提升自身的區位和交通優勢,積極構建秦巴區域綜合交通樞紐。圍繞提升安康中心城區的開放度和競爭力,安康市新規劃60平方公里的新安康門戶區,積極打造陜西向南開放“第一門戶”。與此同時,安康市還大力發展跨境電商,并推行集裝箱“公鐵海”聯運模式,積極打造連接絲路經濟帶和長江經濟帶的現代物流中心,不斷提升經濟發展外向度。
安康市地處大巴山深處,屬國家生態主體功能區,占比高達91.9%的限制和禁止開發區域嚴重束縛了當地經濟發展。在這種特殊條件下,70年來,安康堅持走“園區承載、資源集約、產業集群、綠色高效”的綠色循環發展之路,目前全市已經形成以安康國家高新區為引領,恒口示范(試驗)區、瀛湖生態旅游區、旬陽省級高新區為支撐,19個省級示范縣域工業集中區、891個現代農業園區、5個“飛地經濟”園區為骨干的產業聚集區。
在做優產業承載平臺的同時,安康又先后與中國農科院、中科院大連物化所等20余所高校和科研機構達成合作,建立了國家級創新平臺7個、研發機構6個,并設立了4.5億元的循環產業科創基金與高新技術產業發展基金。這些舉措的實施,為安康引進、服務高新技術企業提供了有力保障。
優化營商環境打通“引進來”道路
安康把招商引資作為開放發展的第一抓手,力倡厲行領導干部親自招商、親自接洽、親自協調、親自督辦“四個親自”,堅持做到內資與外資、國企與民企、本地企業與外地企業、大項目與小項目“四個一視同仁”;強化政策支持,針對不同企業給予精準支持,保障企業引得來、留得住、發展得好。為此安康不斷深入推進“放管服”改革,將市級876項、縣級850項服務納入了“一廳式集中辦理”。目前安康市“政務服務一網通辦、公共資源交易平臺、12345服務熱線”已成為“營商環境最安康”的三大品牌。
“十三五”以來,安康共引進招商項目1195個、到位資金2143億元。以富硒食品、新型材料、裝備制造等為重點的綠色產業體系加快形成,以創意毛絨玩具、包裝飲用水、電子信息等為重點的新興產業茁壯成長,支撐安康經濟年均增長10.7%。2018年,全市經濟總量首次跨越千億元關口,生產總值、規上工業增加值增速等7項指標居全省第一。今年7月,安康市獲評“中國營商環境質量十佳城市”。
共享開放紅利穩步推進脫貧攻堅
安康位于秦巴山集中連片特困地區,貧困人口數量居全省第一,脫貧攻堅任務全省最重。隨著“開放興市”工作的深入推進,安康一方面通過招商引資發展產業,帶動貧困群眾增收脫貧,另一方面聚焦移民搬遷集中安置社區,以引進培育毛絨玩具產業為重點發展新社區工廠,配套實施了“毛絨玩具6條”“文創產業11條”“新社區工廠5條”和“新社區工廠貸”等支持措施。
截至8月底,全市培育發展新社區工廠417家(其中毛絨玩具企業165家),就近就地吸納群眾就業1.76萬人(其中貧困勞動力5600人),初步探索出了一條符合安康實際、具有安康特色的減貧之路。“新社區工廠”的就業扶貧模式先后入選“中國改革十大案例”“全國經典扶貧案例”。2012年至2018年,安康全市貧困人口由100.5萬人減少到22.96萬人,貧困發生率由40.7%降至10.5%。
編輯: 陳晶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