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9月7日,7000余名首批入駐創新港的西安交大新生齊唱《歌唱祖國》 譚金巍 /攝
1955年10月26日至1956年9月10,短短320天。
一座建筑面積10余萬平方米,能容納6000名師生學習、科研、生活的大學在興慶宮旁拔地而起。由此,創造了以“胸懷大局、無私奉獻、弘揚傳統、艱苦創業”為核心的西遷精神。
2017年3月25日至2017年11月20日,短短240天。
一座建筑面積159萬平方米的中國西部科技創新港,在渭水之濱傲然挺立。至此,西安交通大學“再次西遷”帷幕全啟。
從歷史方位看,63年間的兩次“西遷”,有著驚人相似的“時代使命”。
“為適應社會主義建設和國防建設需要,改變舊中國遺留的高等教育布局不合理現狀,同時支持西部社會經濟發展。”這是交大第一次西遷的“全部原由”。
“將大學的發展置身于‘一帶一路’倡議,置身于國家經濟建設主戰場,置身于西部大發展,整合科研、教育、轉孵化、綜合服務四大功能,以創新驅動新引擎的姿態,探索21世紀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大學新形態,打造中國高等教育綜合改革‘交大樣板’。”這是西安交大再次西遷的“戰略目光”。
“一個學校要振興、要發展,就必須在國家和民族的歷史前進的邏輯中前進、在時代發展的潮流中發展。”西安交通大學黨委書記張邁曾說,這是交大123年辦學歷程中,最重要的一條啟示。
兩次“西遷”,讓“西遷精神”從孕育、接續到豐滿。不同時代,賦予“西遷精神”不同內涵。
思想大解放隨“港”起錨
創新港規劃和建設之初,一場思想大解放隨之而來。
西安交通大學是否是創新港的唯一主人?
中國和西部是否是創新港的全部所屬?
科技創新的內涵和發展目標是否僅是在新土地上“克隆”一個“西安交大”?
只有先從思想上明晰創新港的定位、理順科技創新的主體,才能在工作中突破陳舊桎梏的藩籬。
作為一所學科門類齊全、以理工見長的高等學府,進入21世紀,累計作為第一完成單位獲得國家科學技術獎勵60余項,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就超過5343項。
近三年來,年均發明專利申請量已超過2000件,2018年斬獲中國專利最高獎——中國專利金獎。
西安交大有引以為傲的科研和學術成就,但毫不忌諱地講,這些獎杯和證書,不少成了科學研究的終點,而未作為科技推動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的起點。這是當下全國高校的“通病”,也是共同的痛點。
“創新港應突出關鍵共性技術、前沿引領技術、現代工程技術、顛覆性技術創新。”
“應當圍繞優勢學科發掘和培育新的科技創新增長點,強化前瞻性基礎研究,實現創新港作為知識創造中心的時代使命。”
“西安交大應當以這些優秀的科技成果為抓手,以八大平臺和一百多個科研基地為依托,吸引各類社會主體共同推動產學研深度融合,盡快產出一批展現交大科技水平、促進產業優化升級、增強經濟競爭力的優秀成果。”
一次次思想大解放,使“港”的定位、使命愈漸清晰。
“創新港不是要辦一個新校區,而是要探索21世紀大學怎么辦!我們要讓大學為國家創新驅動發展和社會經濟文化繁榮提供供給側服務,進而引領社會發展和人類進步。”張邁曾說。
“港是什么意思,是有出有進,就是船進來了,貨出去了。交大科技創新港就是人才進來了,知識出去了,不斷地有進有出。”西安交通大學校長王樹國說,希望創新港建設成為古絲綢之路起點上的聚變創新之源。
當理想日漸豐腴時,西安交大不得不面對“口袋干癟”的窘境。
一年不到1億元的基建費,按部就班搞建設,創新港僅基礎建設就得70年。放眼地處東部發達省份的兄弟大學,新校園建設周期在10年以上的不在少數。
還有,西安交大已錯過了高校擴建的“風口”,舉債建設會成為被問責的“風口”。
然而,目光收回到校園,一片片曾經的空地上,悄悄地“生長”出不少臨時建筑。那看似簡易的鐵皮房里,昂貴的科研設備。
于是,就出現個別費盡心思挖來的“寶貝”人才,不得不貓在“違建”里搞世界前沿科技的窘境。
誰都清楚,大學之大不再于大樓,但逼仄的物理空間已經成了制約西安交大發展的重要因素。
要想拓展物理空間,還要從拓展思想空間入手。
2015年7月1日,西安交大資產公司占股51%,灃西新區和西咸新區共同占股49%的創新港發展有限公司成立,建設資金的瓶頸一下子被打開。
不“唯”所有,但為所用。可以說,創新港從“娘胎”里帶著開放和合作的“基因”呱呱面世。
人心齊了,事就格外順。讓人意外驚喜的是,創新港地址選在建筑最理想的砂石地基上。僅此,就能省近5億元的地基處理費,更關鍵的是,能節省半年的工期。
從奠基那天起,兩年半的工期進入倒計時,作為總承包方的陜建集團主動提出,要把創新港作為“群體魯班獎”創建。
“過去是甲方要求乙方怎么做,創新港建設中是乙方要求甲方配合完成高標準建設。”西安交大相關負責人介紹,兩年間,城鄉建設部組織全國多批建筑專家,作為樣板工程來觀摩學習。
可以說,創新港的建設讓西安交大人思想走向“藍海”,“西遷精神”駛入全新疆域。
舞動吧,創新港 陳雪江/攝
“不要等、不能等、
不需等、不可等”
2019年暑假前,西安交大發出通知,校管干部不放假,號召全體黨員不放假。
“說實話,大家都沒指望能放假。”每天清晨,高性能計算中心工程師張旭東博士開著“五菱宏光”一路向西馳騁,后備箱里滿載著施工的各種材料和工具。
為了能讓高算中心早日為師生提供服務,張旭東和同事們已數不清熬了多少個日夜。
這位2018年畢業并留校的博士生,在今年的畢業季向自己的導師丁向東教授發了一條微信:“入職一年,我體會到‘要想過舒服日子別留在交大’的含意,更品嘗到‘幸福是奮斗出來’的滋味。”
無私奉獻、艱苦創業這些“西遷精神”核心內容,在西安交大老中青不同年齡教師身上有著不同的呈現方式。
數學與統計學院從事基礎教學工作,在理科院校里屬“窮學院”。徐宗本院士看到學院在內涵建設中經費緊張,主動從自己科研經費中拿出500萬元,用于學院的建設。
邱愛慈院士自籌資金200萬元,在創新港捐造11畝“院士林”,并與候洵、李鶴林、鄭南寧等多位院士一起揮鍬植樹。
機械學院創新港辦公室里,200箱方便面整整齊齊堆放在房間的一角,成為一景。這些方便面還有些“來頭”。
暑假期間,機械學院陳雪峰院長到一個企業調研時,對方得知學院不少老師在為9月的開學沒日沒夜忙碌,主動提出捐贈一批方便面。
“無所謂面子不面子,把有限的每一分錢用在內涵建設上,才是大家的主要心思。”機械學院黨委副書記張敏說,學院積累多年的“家底”,這個假期毫不保留地全部拿出來。
是什么凝聚起數萬名師生在創新港里百舸爭流呢?除了事業的吸引,更重要來自組織的力量。
從創新建設之初,校黨委明確要求黨員干部,必須發揮“關鍵少數”作用,充分彰顯黨組織的向心力。
于是,不當被動搬遷的“拎包客”,而做積極有為的“主人翁”,不是簡單物理空間上的“西搬”,而是身心再出發的“西遷”,成為大家的行動自覺。
學校黨委首先為自己定下一條,校級領導班子成員一人不落,全部入駐創新港辦公。
一位省級行政部門領導感嘆,不少高校建起的新校區,一屆學生都畢業了,還不見校領導來辦公,而交大的領導卻是首批入駐者。
今年“七一”期間,材料學院功能材料師生聯合支部,以組織的名義向全省14所材料學科黨支部發出邀請,并得到積極響應,最終確定跨大學的“黨建聯席”制度。
“就是要通過組織的力量,為科研的交流合作搭建起一個平臺。”功能材料師生聯合支部書記潘毅,是一名80后“青拔”老師,他的目光瞄向各大學間優勢學科的“合縱連橫”。
數學與統計學院今年的課程排定后,發現老師們的課程都滿滿蕩蕩,下半年創新港新開的計算方法課排不出老師。
“我來帶,無非就是犧牲一些陪同孩子的時間。”信息與計算數學黨支部書記晏文璟老師知道后,主動承擔下來。
“學校提出了‘不要等、不能等、不需等、不可等’工作要求,是動員一切力量擔當作為的體現,也是新時代‘西遷精神’的傳承與豐富。”數學與統計學院黨委書記顏莉說。
“累死了,也要頭朝著創新港”
在西安交大,有一個特別的現象,不少功成名就的院士、英姿勃發的教師還有青春年少的學生,常常把校黨委書記張邁曾、校長王樹國視為自己的偶像來“寵”著。
“嘖嘖,你看邁曾書記那一頭銀發,都是這些年累得。”年逾花甲的中科院院士管曉宏說到此,一臉心疼。
“我累死了,也要頭朝著創新港。”西安交大校長助理程建設說,這是創新港建設最吃勁時,邁曾書記說出最提振士氣的話,不少人聽后眼含熱淚。
“聽說邁曾書記晚上經常做有關創新港的夢,跟連續劇一樣,情節前后十分連貫。”青年教師祖建說,他的學生們特別關心張書記臉上不時冒出的“痘痘”,都知道那是壓力太大的原因。
王樹國校長被同學們親切稱為“小寶校長”,他的每一次公開演講,在網絡上都有很高點擊率。
“現在,社會有很多方面已經走在了大學前面,很多顛覆性的技術,以及新的觀念、理念,都不是出自大學,而是出自大學校園外,這讓我感到很擔憂,如果大學還不解放思想,主動變革,就要被社會邊緣化。”面對媒體,王校長直抒自己對大學的憂心。
“大學應該打開圍墻,主動融入社會,和最前端的那些產業發展同頻共振,得站在潮頭培養人才、開展研究。”面對現實,王校長謀劃著西安交大的未來。
當過農民、當過工人、35歲破格提升為教授,而后成為機器人研究領域資深專家的王樹國就任西安交大校長時55歲,同時任命的校黨委書記張邁曾差半年60歲。
他倆上任后,交大的領導班子有個外號叫“711戰隊”。一周工作7天,一天工作11個小時。
有名班子成員半開玩笑地向王校長抱怨道:“校長,咱這干法集體違反勞動法。”
“你說這話不慚愧嗎?我們錯過了前兩次工業革命,被歷史邊緣化了,這次工業革命給了我們絕好機會,如果再不快馬加鞭,后人要戳我們脊梁骨。”王樹國認真地回懟。
朝九晚五的日子被他倆帶成只爭朝夕,年齡的劣勢成了搶抓機遇的動力。
一起指導創新港教室建設、一起調研創新港內涵建設、一起赴天津大學洽談合作……
僅僅這個暑假,就數次出現張書記和王校長并肩作戰的身影,而且配合十分默契。
“能動學院領導保證,8月25日,全部裝修完工,這可是軍令獎啊。”王樹國坐著“捧哏”。
“定了,25號和能動學院的老師、學生一起在這喝咖啡。”張邁曾站著“逗哏”。
一捧一逗間,把能動學院的工作節點“掐”得沒有一點退路。
只會一首陜北民歌的王校長,經常被張書記“包裝”成歌唱家往臺上推。一個笑嘻嘻會推,一個樂哈哈愿唱,輕松隨性中,校園被染成愉快的海洋。
“他們之所以能得到大家的喜愛,不是因為行政職務,完全是干事創業的勁頭和擔當,也是師生對西交大未來的期許。”今年已從西安交大“本升研”的劉樂梁同學說。
“干就要干出個好樣子。”這幾乎成了張邁曾書記近幾年的口頭禪,是要求全校師生的,也是激勵自己的。
編輯: 陳晶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