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乱码精品一区二区三区av,国产精品亚洲综合在线观看,色综合久久中文字幕综合网小说,久久精品国产2020观看福利

當延安精神遇見北大荒

2019-11-08 15:01:24  來源:當代陜西-陜西網   


[摘要]據測算,北大荒墾區每年調出的糧食,可為京津滬渝四個直轄市和解放軍三軍將士提供一年的口糧。有力地維護了國家糧食安全,在全世界挺起了中國脊梁!...

 

微信圖片_20191104130140

  黑龍江省佳木斯市北大荒七星農場收割水稻

  從南泥灣向北大荒集結

  “這里呀,將來一定會變成大糧倉!我們的后世子孫一定會過上樓上樓下、電燈電話的日子!”1954年6月,時任鐵道兵司令員的王震,第一次來到北大荒。

  荊莽叢生、沼澤遍布、風雪肆虐、野獸成群,面對這重重困難,這位曾經率三五九旅在南泥灣屯田開荒、把南泥灣建成塞北江南的開國將軍抓起一把黑土興奮地說,“這土肥得都冒油花了!我要建議中央,把更多的復員軍人留下來興辦農場。”

  很快,開發南泥灣時的一些老部下,奉命從全國各地匯聚北大荒。這個英雄的群體,曾經為驅逐日寇出生入死,為建立共和國赴湯蹈火。建國后,這些戰功赫赫的功臣們,原本可以按照各自的軍銜享受優厚的待遇,過上安逸的生活。

  但是,在國家和人民急需糧食的危急時刻,他們迅速投入到這個新戰場,并把自己的余生全部獻給了這片黑土地。在他們當中,共產黨員就占了一半以上。其中老紅軍、老八路2000多人,參加過解放戰爭和抗美援朝戰爭的5.5萬余人。

  “讓子彈穿透的疤傷,在黑土地上泛紅發光。一顆紅心交給黨,英雄解甲永不放下槍。”這些共和國的英雄們,拿出了在戰場上勇往直前、百折不回的勇氣,繼續高舉延安精神和南泥灣精神的旗幟,在這里開始了新的征程。

  短短幾年時間里,他們就在松嫩平原上墾荒820萬畝,創造了令人嘆服的奇跡,為黨領導人民開發建設北大荒,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作為當年南泥灣精神的創造者,王震將軍將南泥灣精神撒播到黑土地,使其成為北大荒精神的重要來源。他曾講,“我們這支隊伍從紅軍到八路軍、新四軍、解放軍、抗美援朝叫志愿軍,直到復員轉業去了北大荒……嗯,開荒大軍!都一直保持這樣一種精神,艱苦奮斗的精神。靠黨和毛主席的領導,靠這種精神,打垮了蔣介石,打敗了日本鬼子、美國鬼子,今天不打仗了,又馬上跑到邊邊角角去開荒,去修理地球,給國家打糧食!天底下哪還有這樣好的軍隊?”

  從將軍到士兵,他們的初心是什么?就是按照黨中央的要求,人民的需要,黨叫干啥就干啥,群眾想什么就干什么;就是北大荒博物館那面“故人墻”上,鐫刻著的一萬兩千多個為開發建設北大荒而英勇犧牲的英烈的名字;就是復轉官兵所講,“比起那些倒在戰場上的戰友,我們已經很幸運了,還有什么理由去計較個人得失?就是把這把老骨頭都交出去,也絕不吝惜!”他們的初心,就是我們這個民族由弱轉強、實現復興的生機和希望。

  餓死不動國庫糧

  1960年—1962年間,全國連續三年遭受了嚴重自然災害。當時,八五三農場1.6萬人,每人每月供應口糧只有15斤,在靠著野菜、玉米皮補充的艱難情況下,全場上下勒緊腰帶,節衣縮食,省下糧食,支援其他災區的人民,先后上交糧食達623萬斤,按每人每月15斤可以不餓死人計算,八五三農場救活了41萬人。

  而當時的二分場五隊糧食保管員孔德喜,日夜看管著糧食,卻沒有拿過一粒糧食,終因食不果腹,餓得暈倒在糧堆旁。

  如今,當年的糧囤仍在,“餓死不動國庫糧”的標語仍清晰可見。“早起三點半,歸來星滿天;啃著凍饃饃,雪花湯就飯;吃苦為人民,樂在苦中間!”聽著講解員的講解,我們很多人都流下了熱淚。一代又一代平凡而偉大的拓荒人,鑄就了“艱苦奮斗、勇于開拓、顧全大局、無私奉獻”的北大荒精神,并在70年的繼承和弘揚中,譜寫出一首永遠值得傳唱的奮斗之歌,成為我們這個民族戰勝一個又一個困難,不斷前行的精神動力。

  這是一種什么樣的初心?就是守為民之責,辦利民之事,兢兢業業為人民謀利益;就是心里始終裝著父老鄉親,想問題、作決策、辦事情都站在人民的立場上;就是在任何時候和任何條件下,即使是面對生與死的抉擇,都嚴格按照黨紀國法規范約束自己,做到不該吃的不吃、不該拿的不拿、不該去的不去,始終堅守住共產黨員的情操、氣節、操守和膽魄。正如一首詩中所言:“經常,回頭望望,當初為什么啟程。以純凈的內心,給自己,一雙澄澈的眼睛,望遠前方。繼而,向著,初來的自己,進發。”

  中國糧食,中國飯碗

  當前,盡管十幾億人的溫飽問題已得到穩定解決,但糧食問題,在任何時候都不能輕言過關。如何把中國人的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作為國家糧食安全的“壓艙石”,共和國的糧倉,北大荒的重要地位不言而喻。

  “兜里有糧,心里不慌!”“中國糧食,中國飯碗”。幾十年來,北大荒人開拓進取的腳步從未停歇,一方面牢記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使命,更以整個國家的生態安全為考量,堅持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像保護大熊貓一樣保護耕地,保護自然環境;一方面為糧食安全插上科技的翅膀,在質量安全、生態儲糧、現代物流、深加工轉化、加工裝備、營養健康、信息化技術和安全戰略等領域“深耕細作”,始終堅持用“高科技”武裝大農業,確保國家糧食安全且產量逐年提升。

  被譽為“奶牛之父”、親手創建了“完達山”品牌奶粉的張源培,曾在日記中寫道:“真正的生活就是開拓。有堅強的事業心,人生才顯得充實,精神才有寄托,困難才得以克服,頂峰才可能攀登”;荒原上的“南來雁”梁甲農、馮紫俍夫婦,40多年里為北大荒奉獻了20多個小麥優良品種;還有60多年醉心研究寒地水稻、被譽為“寒地水稻之父”的徐一戎等專家,都是北大荒璨若星河般科技明星里的杰出代表。70多年里,先后有10萬多名科技工作者在這里揮灑智慧和汗水,紅色基因和科技基因,猶如車之兩輪、鳥之雙翼,為北大荒的跨越式發展提供了強勁動力。

  智慧創造奇跡,科技改變生活。進入21世紀后,具有現代眼光的北大荒人,又一次把目光瞄向了居于世界前沿的“精準農業”和物聯網管理系統,開始進入了以工廠化、信息化、網絡化為標志的農業工業化時代。大水利,大機械,大科技,大合作,北大荒完成了從傳統農業到現代化大農業的歷史性突破,再次成為中國農業先進生產力的典型代表。

  2018年,北大荒糧食產量達到了456億斤,連續15年獲得大豐收!沒有什么比這樣的數字更具說服力了:全體北大荒人人均年產糧突破10萬斤,達到世界先進水平。70年來,北大荒墾區累計生產糧食7800多億斤,向國家交售商品糧6400億斤,用全國2%的耕地養活了全國9%的人口。

  據測算,北大荒墾區每年調出的糧食,可為京津滬渝四個直轄市和解放軍三軍將士提供一年的口糧。有力地維護了國家糧食安全,在全世界挺起了中國脊梁!

  (當代陜西—陜西網本刊記者張軍張繼民)

編輯: 陳晶

相關熱詞: 延安精神 遇見 北大荒
分享到: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

本網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等,版權均屬各界新聞網所有,任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或其他方式復制發表,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各界新聞網 版權所有 Copyright(C) 2006-2020 gjnews.cn All Rights Reserved     備案號:陜ICP備13008241號-1
主站蜘蛛池模板: 黔西县| 保靖县| 吴江市| 威宁| 克拉玛依市| 乌苏市| 开封市| 浑源县| 尉犁县| 巨鹿县| 临泉县| 陆丰市| 渝中区| 乳源| 鹤山市| 邛崃市| 同心县| 司法| 石渠县| 沙坪坝区| 扶余县| 红原县| 南京市| 文昌市| 夏津县| 三河市| 余江县| 水富县| 抚松县| 柳江县| 尉犁县| 汕头市| 龙南县| 房产| 高淳县| 个旧市| 时尚| 陆河县| 两当县| 师宗县| 繁昌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