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企合力團在渭南脫貧上的公司化手法
2017年,陜西省國資委助力國企在全省九地市成立脫貧攻堅合力團。
2018年1月,作為渭南合力團團長單位的陜西有色金屬控股集團有限責任公司,主動拿出2億元與陜西糧農集團有限責任公司、陜西鐵路集團有限公司等五家單位及渭南市政府,一起成立了渭南合力產業扶貧有限公司,共同出資3.63億元,重點支持渭南國定貧困縣富平縣、蒲城縣、白水縣、澄城縣、合陽縣和華州區脫貧攻堅。
讓錢不光能生錢,還能生力。近年來,省國資委渭南扶貧合力團因地制宜制定產業扶貧措施,用心培養貧困群眾市場理念,不斷挖掘貧困群眾致富潛能。
合陽縣雨陽晾曬富硒小米
種什么,讓市場去定
你一言、我一語的叫賣聲,在澄城縣莊頭鎮郭家莊的櫻桃交易市場里此起彼伏,來自深圳、廣州、上海、成都、新疆等地的收購商在各個攤位前討價還價,滿載新鮮櫻桃的一輛輛冷鏈車向各地駛去。
從2019年市場建成使用開始,這樣的場景持續了整個收獲季。郭家莊共有4300畝櫻桃園,在這里,幾乎家家戶戶都栽種櫻桃。
口感好,需求量大,但從前價格總被外來的客商“壓一頭”。原因有兩個,一是沒市場,農戶只能站在地里等著被“挑選”,缺少“話語權”。二是沒冷庫,櫻桃易壞,購買后必須得在冷庫冷藏10個小時才能運輸,硬件軟肋擋住了客商。
經過調研,渭南合力產業扶貧有限公司將郭家莊納入澄城縣產業扶貧項目中,投資800萬元建櫻桃交易市場和大型冷庫。
“產業扶貧既要依靠本地的優勢,也要發揮國企的優勢。”渭南合力產業扶貧有限公司副總經理王云龍說,產業扶貧不能盲目,合力團要扮演好“伯樂”這個角色,挑選一批發展潛力足,市場前景大的項目進行扶持。
地處關中平原東部,渭南地理條件優越,是全國重要的商品糧生產基地。發展“要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產業扶貧公司主張在發揮農業大市的優勢基礎上,進行現代化、品牌化、規模化農業生產。
由渭南五縣一區政府指定的縣級平臺公司,根據這一想法,篩選具體扶貧項目,再向渭南合力產業扶貧公司推薦申報,考察實際情況后,合力產業扶貧公司再確定投資項目。
今年五月,郭家莊迎來了大豐收。每家每戶都能去市場擺攤,公開交易,買家與賣家“平等雙選”,壓價現象幾乎消失。至于冷庫,作用更明顯了,“就算客商買的周邊地區的櫻桃,也都得拉這兒來冷藏,為了省去運輸的花費,好多客商索性從我們這買了,銷量還愁啥?”郭家莊村支書李忠賢笑著說。
與此同時,扶貧項目的挑選也在富平縣、蒲城縣、白水縣、合陽縣、華州區和澄城縣等地同步進行。
一年間,渭南合力團共實施項目21個。其中,富平的紅星美羚乳業生產線建設項目,合陽縣豐阜移民搬遷配套產業園項目、富硒小米項目和白水縣盛隆現代農產品冷鏈加工建設項目等,目前都已順利建成投產。
打通資金鏈,讓產業放手去做
作為傳統的農業大市,渭南的農業總產值在全省首屈一指,近幾年,在農業產業化大潮中,渭南自然不甘示弱。但是,缺錢仍是許多項目面臨的最大問題。
對此,渭南合力團成員們達成一致:“打通項目資金鏈,讓產業放手去做。”由指定的各縣級平臺公司作為投資經營主體,對項目和資金進行統一管理,根據已選定的農業產業項目發展進度,投入資金。
2018年,600萬元匯入合陽縣雨陽富硒農產品專業合作社賬上。這筆錢,給正想擴大生產的雨陽合作社打了一針“強心劑”。
此前,產業扶貧公司已看中雨陽的發展前景,選定它為扶貧項目。專款專用,是所有項目必須遵守的“規則”。投資的這筆錢要用于擴大生產規模和反哺農民,尤其是貧困戶。
雨陽以高出市場20%的價格統一收購已簽約種植戶的小米,對貧困戶每斤多加1毛錢。此外,免費提供種子,肥料優惠。
2018年,合陽縣白家莊陳銀蓮的10畝地共產了5000斤小米,賣了1萬元。同村的劉剛,18畝地產了9000斤小米,賣了近2萬元。一畝地比過去多賣了200元,這筆賬大家都會算。
在白家莊,像陳銀蓮一樣得利的種植戶共有40余家,在合陽,簽約的貧困戶種植戶就有320家。這“利”加起來可不是個小數目。
對于雨陽這種看似“憨憨”的行為,渭南合力產業扶貧公司卻是“另眼看待”。“讓農戶有了好收益,自然能保證產品質量,口碑硬,后期才能賺更多的錢。”渭南合力團辦公室主任張軍春說。
2018年,簽約農戶種植面積為5000畝,比過去多2000畝,既確保了富硒小米原材料的收購,又帶動農民富裕。同時,雨陽年產1800噸小米的深加工生產線已建成,富硒系列產品由年銷量150噸增加到600噸。
雨陽合作社的發展不是個例。白水縣的白寶匯特色種養項目,渭南扶貧產業公司投資500萬元,部分已建成,帶動建檔立卡貧困戶107戶。合陽縣的添緣葡萄項目,已收到投資2000萬元,帶動1073戶貧困戶。
在渭南扶貧中,合力產業扶貧有限公司共出資3.63億元,帶動的民間資本遠遠不止于此。
游客在農業園采摘櫻桃
變“給錢”為投資,企業與農民利益捆綁
定期檢查企業項目運行情況,分批次將扶貧資金匯入項目賬上,這主要是為監管產業發展,當然,也是渭南扶貧產業公司關注的重點。
在蒲城縣駱濱鎮的香菇產業示范園和澄城縣龍首壩農旅結合項目中,資金需求量大,工程周期偏長,這就需要根據實際情況,經過合力團研討后分批進行投資。
先扶產業,再由產業托起個人。在農業產業慢慢走入正軌之后,讓每名貧困群眾“人盡其才”,不同家庭發揮最大潛力,是合力團最想達到的效果。
8月14日,管小宏6點就出門了。平常這個時候,他會騎著摩托車趕到黃花菜地,來回“巡視”一圈。
今年62歲的他,曾因妻子生病,家底被掏空,成為建檔立卡貧困戶。如今,他的角色是合陽縣豐阜現代農業產業園區千畝黃花菜地的管理員。
夏季清晨,穿梭在園區里的農民有上百個。有的鋤草,有的打藥。和管小宏一樣,他們大都是移民搬遷社區的貧困戶。管理員一天工資110元,普通勞作的農民每天能拿到90元左右。
一般每個月管小宏能拿到近3000元。但他覺得還有精力,總想琢磨著再干點別的,“黃花菜地里鋤草、打藥、施肥,這些哪能算是下狠苦的力氣活呢?”
此時,雨陽小米對于貧困戶每斤多出一毛錢,這一消息傳到了管小宏耳朵里。他覺得機會來了。
和豐阜產業園區負責人溝通是在一個早晨。
“聽說我們可以承包黃花菜地,前三年免租金?”
“對,你可以在黃花菜地套種別的作物,三年后收益,園區和個人三七分。”
“我想承包100畝黃花菜地,套種雨陽合作社的小米。”
“能行!那這幾天就簽約。”
得到負責人肯定的回答后,管小宏像吃了顆定心丸。地有了,種子免費提供,小米收成雨陽合作社全部收購。
他算了一筆賬:就算一畝小米只賺200元,100畝就是2萬元,自己能拿到1.4萬元,加上每個月園區管理員的工資,一年能有5萬元進賬。管小宏覺得“貧困戶”這個帽子離摘掉不遠了。
前三年免租金,讓不少貧困戶躍躍欲試。其實,夸下這“海口”,豐阜產業園是有底氣的。
起初,渭南扶貧產業公司制定了3到6年回收投資資本的目標,而前三年,只按每年投資額的1%收取利息,但同時,產業要傾向于帶動貧困戶脫貧。
“針對有心想干事的貧困戶,我們和企業都要幫助。”渭南合力團辦公室主任張軍春說,合力團投資產業項目,產業支持貧困戶發展,三方同心,甩掉貧困。
截至目前,在渭南合力團的產業扶貧“地圖”上,21個項目在閃閃跳動,共帶動建檔立卡貧困戶3485戶奔向富裕。
(當代陜西—陜西網本刊記者 張繼民)
編輯: 陳晶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