陜西民政構建綜合性兜底保障體系全面打贏脫貧攻堅收官戰
各界新聞網訊 (來昌榮 雷文姣) 近日,陜西省民政廳制定出臺了《關于構建綜合性兜底保障體系筑牢脫貧攻堅“最后一道防線”的實施方案》,通過八項重點工作、九項制度建設、七大長效機制和六項保障措施,建立健全綜合性兜底保障制度體系,為2020年全省打贏脫貧攻堅收官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貢獻力量。
兜牢生活底線高質量打贏脫貧攻堅戰
《方案》中指出:強化剩余貧困人口兜底保障,對全省18.34萬未脫貧建檔立卡貧困人口逐戶逐人進行全覆蓋摸排,做到應保盡保、應兜盡兜。重點關注66.04萬已脫貧兜底保障對象基本生活,確保穩定脫貧不返貧,做好防返貧兜底保障工作。
《方案》計劃下撥中央和省級困難群眾補助資金62億元,保障好全省85.7萬農村低保對象、12.3萬農村特困供養人員等困難群眾基本生活;計劃下撥省級補貼資金4.9億元,及時為符合條件的殘疾人發放“兩項補貼”,做到“應補盡補”;計劃安排福彩公益金650萬元,實施“福康工程”和“民康計劃”,為貧困殘疾人配置康復輔助器具;計劃下撥資金1.2億元,資助新建農村互助幸福院1500個,覆蓋全省80%以上的行政村,為農村留守老年人提供餐飲、臨休等服務;計劃下撥資金1.1億元,建立事實無人撫養兒童基本生活補貼標準與社會散居孤兒基本生活最低養育標準銜接機制;計劃安排1850萬元實施“殘疾孤兒手術康復明天計劃”和“福彩圓夢·孤兒助學工程”,擴大助醫助學范圍;計劃下撥資金1.2億元,資助新建農村互助幸福院1500個,覆蓋全省80%以上的行政村,為農村留守老年人提供餐飲、臨休等服務。
健全完善綜合性兜底保障制度體系
堅持和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特困人員救助供養制度、臨時救助制度、農村留守兒童和困境兒童關愛保護制度、農村留守老年人關愛服務保障制度、生活無著流浪乞討人員救助管理制度、殘疾人社會福利保障制度、醫療救助和災害救助制度以及就業促進制度等九項制度建設。
優化“分類施保”政策,落實12-18個月的“漸退幫扶”政策、建立分散供養特困人員照料服務監督、評估和考核體系,健全農村留守兒童和困境兒童信息臺賬和定期探訪制度。推動建設縣級失能照護機構、鄉鎮養老綜合服務中心、村級互助養老服務設施相銜接的農村養老服務網絡。
健全“全國救助管理信息系統”“全國救助尋親網”運行管理機制,大力推廣應用人臉識別技術,加大“互聯網+救助尋親”工作力度。建立健全貧困重度殘疾人照護服務體系,推進精神障礙社區康復工作。加強與衛健、醫保等部門信息共享,健全面向困難群眾的醫療保障“一站式”結算模式,完善“基本醫療保險+基本醫療服務+政府醫療救助+社會組織醫療幫扶”工作流程,有效解決困難群眾“因病致貧、因病返貧”問題。
堅持統籌兼顧,著力構建精準救助長效工作機制
健全和完善防返貧監測預警機制、貧困群體精準識別機制、急難對象主動發現機制、困難群體“弱有眾扶”機制、“一門受理、協同辦理”工作機制、脫貧攻堅風險評估和糾錯機制個困難群眾幫扶快速響應機制等七項長效工作機制。
制定出臺城鄉低收入家庭認定辦法,探索建立“收入+支出”多維度貧困識別機制,推行以保障絕對貧困對象為基礎向相對貧困對象拓展的救助改革,擴大社會救助服務的目標對象范圍,實施分圈管理、實時監測、動態調整,逐步實現對困難群眾的梯度救助。建立風險評估機制,定期對兜底保障各類政策進行梳理、分析和研判,對政策執行情況和預期效果進行評估。
創新“物質救助+服務保障”的新型救助模式,開通“救助熱線”、“網上業務辦理公眾號”、設立“救助助理”等方式,及時受理群眾申請、科學評估救助需求、合理確定救助方式,實現前期評估、中期救助、后期扶持發展的無縫銜接。
指導鄉鎮(街辦)建立由基層干部、黨員、紅白理事會成員等組成的困難群眾“急難問題快速響應服務隊”,以建檔立卡貧困戶、低保家庭、特困人員、“三留守”人員為重點,當其遭遇到突發疾病、災害、意外事故等問題時,能第一時間幫助其申辦相應保障政策并提供生活幫扶、心理疏導、社會融入等服務,提升幫扶針對性、精準性和時效性。
此外,各級民政部門還將通過加強組織領導、凝聚工作合力、改進工作作風、推進工作創新、強化隊伍建設等,為構建綜合性兜底保障體系、筑牢脫貧攻堅“最后一道防線”提供強有力的組織保障。
編輯: 意楊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