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給咱秦嶺木耳點贊,我們種植戶更有信心啦!”4月20日,陜西漢中略陽縣觀音寺村村民胡關清高興地說。這些天正是觀音寺村百余畝大棚金木耳采摘的旺季,習近平總書記在秦嶺考察,點贊“小木耳、大產業”的新聞讓全村都沸騰了起來。
在陜西,陜南漢中、安康、商洛三市屬于秦巴山區,陜北榆林屬于呂梁山區,都是集中連片特困地區。這些地方貧困程度深、脫貧和鞏固脫貧成果難度大,是貧中之貧、困中之困,是最難啃下的硬骨頭。木耳、菌菇、茶葉、小米……這些來自秦嶺深山和陜北高原的傳統農產品,從多年前一家一戶的零散種植,到現在規模化、產業化發展,成為推動鄉村振興、幫助群眾脫貧致富的“金飯碗”,電力人看在眼里、喜在心里。
農網改造充足電力讓小山村開出遍地“黃金”
與別處有所不同,略陽縣觀音寺村培育的木耳品種是金色的。“2019年6月,作為產業扶貧項目,我們村開始規模化種植大棚金木耳,相比普通黑木耳,它的經濟價值要高好幾倍!”胡關清介紹說。可讓村民沒想到的是,嬌貴的金木耳種植環境非常特殊,大棚需要安裝恒溫、卷簾、噴灑等設備,用電量一下子就上去了。“可這大山里電壓偏低,設備全開起來很容易跳閘。”胡關清說。
當國網漢中供電公司得知情況后,立即調整了該公司當年農網改造計劃,將用電需求迫切的觀音寺村作為重點區域,投入45萬元優先實施農網改造升級工程。漢中供電公司調集30多名業務骨干進駐觀音寺村,用一周時間,在山高路險坡陡的山梁上架起5.6千米的線路,新裝配電變壓器2臺,總容量400千伏安。
農網改造讓觀音寺村的電壓質量和供電能力提升,談到鼓起來的“錢袋子”,54歲的胡關清滿足地笑道:“我現在2畝4分的金木耳大棚,今年已經采摘了1千多斤,純收入達十多萬元,這都離不開穩定的電力和你們的優質服務啊!”
電力已經成為秦巴山區大發展的強力助推。2019年,國網陜西電力投資8.35億元實施新一輪農網改造升級,農村綜合電業合格率提升至99.932%。其中,投資4000余萬元,為46個貧困村實施動力電提升工程和易地扶貧搬遷工程供電;投資8705萬元,推動貧困地區光伏電站并網。
產業扶貧冷鏈保鮮讓香菇身價翻了一番
“冷庫里面已有100多筐香菇,等會兒有西安的客戶來收。這幾天,每天能采摘1000斤左右,兩天就能賣1萬多元。”4月22日,在商洛市商州區楊裕河鎮的民主村,香菇種植大棚里正是一番熱鬧的景象,二十幾個人正在忙碌地采摘香菇。
這里是國網商洛供電公司的定點幫扶村。3名扶貧駐村工作隊員和17名干部員工結對幫扶村里的30戶貧困戶。自2018年起,在駐村工作隊的幫助下,民主村全力推進食用菌產業發展,采用入股的方式,成立食用菌合作社,制定“村集體+合作社+基地+貧困戶”的集體經濟發展模式,流轉土地26畝,投資420萬元,建成了50萬袋的食用菌產業。今年,民主村計劃種植30萬袋食用菌。收完這一茬再過十多天,就要開始今年的種植,秋冬就可以陸續采摘。
香菇是木腐類食用菌,為了保鮮,合作社建設了兩個200多立方米的冷庫,香菇摘下后直接進冷庫,保鮮期在10至15天。說到冷庫,村黨支部書記任先進連連豎起大拇指:“保鮮的香菇值錢呀!現在的鮮香菇一斤賣6元左右,而7-8斤鮮菇才能曬成1斤干菇,價錢只有30元。保鮮一下,平均每斤能多掙近3元。供電所不僅為我們合作社拉了專變,還派人定期檢修維護,有問題隨叫隨到,服務是真的好!”
截至目前,民主村土地流轉帶動了56戶群眾(含11戶貧困群眾)獲得土地年收益9.29萬元,先后為131個群眾(含58個貧困群眾)提供了務工收入144.59萬元,并帶動97戶貧困戶每戶認領5000袋,戶均分紅9000元。2018年,民主村實現了整村脫貧摘帽,貧困發生率由最初的22.4%降至2.37%;2019年脫貧5戶16人,剩余18戶24人計劃2020年全部脫貧。
優質服務“紅馬甲”上門讓富硒茶香飄萬里
安康市漢濱區雙龍鎮謝坪村東鄉茶葉加工廠里,“隆隆”的分篩烘干機正在開足馬力對剛剛采摘下的新葉進行加工。和習近平總書記調研的平利縣女媧鳳凰茶業現代示范園區一樣,東鄉茶葉加工廠主打的也是安康富硒茶。隨著“陜茶1號”種植基地的建成,漢濱區茶園總面積已有19.7萬畝,每年總產量高達6600余噸,茶葉總產值達13.4億元。茶葉已成為群眾增收致富的脫貧產業、長效產業、支柱產業。
3月以來,隨著氣溫回暖,茶葉的生產和銷售進入旺季。“我們白天采摘,晚上連夜加工,這幾天就擔心用電。你們上門檢查用電情況都好著,我們就能放開手腳加工生產了!”看見電力“紅馬甲”上門服務,茶廠廠長謝賢丙感激地說。
4月21日,國網安康供電公司張思德共產黨員服務隊的隊員走進東鄉茶葉加工廠檢查用電設施。入春以來,這已經是他們第三次上門了。為助力企業復工復產,確保不誤農時,服務隊隊員及時對漢濱區內各茶葉生產廠家和茶園開展用電設備檢查檢修工作,并與各茶廠負責人面對面溝通,了解用電需求,準確掌握茶葉生產加工對供電可靠性的要求,現場解答用電疑難問題并提出合理化建議,保障春茶生產用上安全電、放心電。
“貼心服務茶農,持續助力茶企,讓老百姓因茶致富、因茶興業,幫助安康富硒茶越走越遠!”國網安康供電公司張思德共產黨員服務隊負責人說。
精準扶貧脫貧路上不落下一個貧困群眾
“米脂縣去年5月已實現脫貧摘帽,我們電力扶貧團的駐村干部牢記黨中央的囑托,沒有松勁、沒有懈怠,繼續鞏固扶貧成果,確保在全面打贏脫貧攻堅戰、全面奔小康的路上,不落下一個貧困群眾。”米脂縣掛職扶貧副縣長、國網陜西電力扶貧團團長陳敏說。
2014年以來,國網陜西電力在陜西榆林米脂縣“兩聯一包”定點幫扶4個貧困村,先后派駐米脂縣扶貧干部36人次。6年來,國網陜西電力扶貧干部因地制宜、精準施策,實施了光伏電站、養牛合作社、小米加工、粉條加工、雜糧加工、電商銷售等幫扶項目,推動米脂縣產業扶貧、增加貧困群眾就業,為群眾“兩不愁三保障”增添新動力。
駐村干部接力在峁圪塔村實施小米產業孵化項目,建廠房、買設備,注冊“米脂縣峁圪塔鑫黃小米種植專業合作社”,采用“工廠+合作社+農戶”的發展模式,將村內10名貧困戶發展為合作社成員,吸納5名貧困戶進入小米廠工作。合作社還依托農村淘寶、微店等電商平臺,將小米產品銷往全國,銷售額達70余萬元。2017年,在七里廟村建成米脂縣首個光伏發電扶貧產業項目,建設規模175千瓦,年可發電約26萬千瓦時,人均增收近千元。
作為國網陜西電力扶貧團的資深一員,張雷威參與社會扶貧20年,榮獲2019年全國脫貧攻堅貢獻獎,他是鄉親們心中脫貧致富的“主心骨”。2015年6月,張雷威退休,鄉親們聯名寫信挽留。他毅然地留下來,對老鄉們說:“鄉親們沒脫貧,我不走!”在他的帶領下,李站村發展集體經濟,建起了養牛合作社。從建牛場、立制度、買母牛、做飼料,直到肉牛出欄,把牛糞變廢為寶,他忙了三年多。2019年,合作社養牛規模達100頭,出欄17頭肉牛,出生小牛22頭,村民年底分紅3000元。村里有了合作社,全面奔小康的路上,一個貧困群眾也不會被落下。
隨著脫貧攻堅進入決勝階段,國網陜西電力扶貧團及時調整工作方式,依托定點扶貧地區生態和文化特色,把消費扶貧作為工作重點,推動扶貧農產品標準化、規模化和品牌化。駐村干部多方聯系,拓寬扶貧農產品銷售渠道,利用電商渠道線上促銷,推動扶貧農產品進食堂、進小賣部,倡導職工“愛心訂購”,參與消費扶貧。此外,國網陜西電力還在有條件的供電營業廳建設消費扶貧專區,試點推廣“惠農幫”國網電商扶貧新平臺,開拓消費扶貧新模式。
百年小康夢,脫貧攻堅時。國網陜西電力將繼續按照黨中央的要求,為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增添源源不斷的動力,實施農網改造升級、鞏固產業扶貧、消費扶貧成果,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奮力擔當。
(文蘇靖童薛怡李哲王靜)
編輯: 穆小蕊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