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界新聞網訊(記者 蔣維博)上世紀九十年代初,為打破老市區地理空間限制,實現突破發展,銅川全面啟動了新區開發建設。目前,銅川新區城市基礎設施和公用設施完備,城市功能日趨完善,產業體系逐步形成,科創能力大幅提升,被列為國家級關中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帶的重點建設區域,創建為省級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
系統推動城市建設。加快建設區域交通、商貿、教育、醫療、文化中心,突出新區引領地位,統籌推動新耀協同創新發展、南北市區融合發展。堅持置家當、添大件,優環境、拓功能,西銅高速、銅旬高速全線通車,210國道改擴建工程縮短了南北市區交通時間,新區病災道路改造提升全面推開,打通城市斷頭路10余條,南市區集中供熱工程實現了經濟、社會、生態效益的多贏。照金、董家河、黃堡、陳爐、彭鎮被確定為全國重點鎮。城市凈化綠化亮化美化齊推進,加快老城區城市基礎設施改造、新耀連接帶建設、主城區建筑外立面改造工程,西安至銅川景區“直通車”開通運營,干線公路優良率全省第一。耀州區(新區)成功列入省級道路貨運無車承運人試點。宜君縣納入全省縣域經濟發展和縣城建設試點縣。成功創建為全國綠化模范城市、國家衛生城市、省級文明城市。
科創能力全面提升。創新是最大的生產力,銅川市大力實施科技創新工程,制定出臺《銅川市科技創新實施意見》,全面幫扶科創企業和項目。葛均波院士和胡大一院士工作站先后落戶銅川。銅川產業技術研究院、謝赫特曼諾貝爾獎新材料產業基地、陜西省空天動力研究院產業基地、陜西省地質調查院產業基地等多個科創研發平臺初具規模。通過政策引導和獎勵扶持的持續發力,全市科技創新成果取得積極進展,一批先進科技成果分獲省科學技術獎和楊凌農高會后稷獎等,“低速電動車后驅動橋”“大櫻桃以果蠅為主的病蟲生態控制技術研究與示范”“鹽酸多奈哌齊片研究”等科研成果達到了國內領先水平,解決了相關領域內重大問題和關鍵性技術難題,成為銅川科技創新的“亮麗名片”。
文化設施短板補齊。市工人文化宮、銅川書畫公園、銅川劇院建成開放,北市區工人文化宮改造工程主體建成。不斷完善市、縣、鄉、村四級公共文化服務設施網絡,全市公共文化場館達到63個,千人占有公共文化服務設施面積達到597.3平方米。持續開展“唱響銅川”“舞動銅川”“書香銅川”“詩畫銅川”四大品牌群眾文化活動,國家公共文化示范區創建扎實推進。群眾對豐富文化生活的滿意度達89.98%,位居全省第一。公共圖書館文化館覆蓋率、上等級率、公共文化領域重點改革任務完成率均達到100%。建成紅色文化、養生文化等11個數字資源庫,公共文化服務場館網絡覆蓋率100%。全市文化旅游產業按照“發展全域旅游,建設全景銅川”和打造文化旅游體育產業集群的工作思路,加快景區建設步伐,A級景區數量由2012年的7家增至2019年的19家。接待國內外游客人數年均增長18.7%。
編輯: 意楊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