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界新聞網訊(首席記者 李榮)7月2日,是第8個全國低碳日。當天上午,省生態環境廳對外發布了全省應對氣候變化工作進展及成效。十三五期間,全省萬元GDP二氧化碳排放比2015年累計下降21%,提前完成國家下達我省降低18%的目標任務。
“在保持經濟總量增長的同時,陜西的碳排放強度持續下降,實現了經濟增長與控制溫室氣體排放的雙贏。”省生態環境廳應對氣候變化處處長張清香說,氣候變化本質上是一個發展問題,是在資源環境約束和全球低碳轉型背景下,提升國家經濟質量效應的內在要求,當前我省正處于經濟高質量發展的轉型期,美麗陜西建設的關鍵期和打贏污染防治攻堅戰的沖刺期,創新培育發展新動能、走高質量發展道路迫在眉睫。
近年來,陜西加快能源和產業結構綠色低碳轉型,文化旅游、金融貿易、互聯網、物流網等服務業加快發展,2019年第三產業增加值占GDP比重45.8%,較2015年提升3.1個百分點;戰略性新興產業、高技術制造業等也發展迅速,但能源消費總量被嚴格控制。目前,關中地區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煤炭消費實現了負增長,去年全省可再生能源裝機1871千瓦,占全省總裝機的30%。組織實施節能“雙百”工程,2019年萬元GDP能耗同比下降1.39%,累計下降13.58%,完成“十三五”總體目標的90.5%。
積極推進工業領域能效提升,加快企業技術、工藝及設備節能低碳改造,禮泉海螺水泥等12家企業被國家工信部認定國家綠色工廠,臺玻咸陽玻璃廠入選“2019年中國用能單位能效領跑者企業”。大力發展綠色建筑,截至去年年底,全省發展綠色建筑9244.46億平方米,綠色建筑占新建建筑比例高達43.%,比“十三五”提高了13.59個百分點。
在積極增加森林碳匯(森林吸收并儲存二氧化碳的能力)方面,2019年全省完成造林面積838.41萬畝,化肥施用量同比下降0.3%,農藥量同比下降3%,實現化肥、農藥負增長。全省推廣測土配方施肥技術覆蓋率達到90%以上,全省秸稈利用率達到91%以上。延安開展退耕還林,安康發展綠色經濟,商洛打造氣候適應型城市,各地市也在積極探索低碳城市的建設。
據了解,陜西延長石油集團計劃建成中國第一個百萬噸級CCUS(碳捕獲、利用與封存)示范項目,目前已完成36萬噸項目科研報告;陜西彬長礦區大佛寺井田瓦斯抽采利用等3個近零碳排放區示范工程正在有序推進。
下一步,省生態環境廳將加強工作協調和政策協同,實施污染物與溫室氣體排放協同控制,強化目標考核,編制“十四五”應對氣候變化規則;大力推進延安、安康國家低碳城市和商洛、西咸新區國家氣候適應型城市試點建設,對接國家爭取西咸新區氣候投融資國家試點工作;組織第一批納入交易的電力行業重點排放單位參與全國的低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加快西北大學碳捕集、利用和封存(CCUS)國家工程研究中心建設,組織全省CCUS示范建設項目推進會,協調推進CCUS示范項目及碳捕集利用示范工程建設,力爭年底竣工。
編輯: 張潔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