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界新聞網訊(記者 王萬斌)9月19日,由《小康》雜志社主辦、西安國維淀粉有限責任公司協辦的2020營商環境內循環經濟專題考察調研活動在西安舉行。本次活動分營商環境內循環經濟座談及企業專項考察調研兩大議程。
在上午的營商環境內循環座談會上,求是雜志社原社長高明光,十屆、十一屆全國人大常委、財經委副主任委員賀鏗,求是雜志社原秘書長盛天啟,中國市場經濟研究會會長周為民,國家審計署原金融審計二局副局長(正局長級)連啟華,國家發改委農經司原副司長、清華大學中國農村研究院研究員方言,《小康》雜志社社長舒富民,陜西省委政策研究室副廳級研究員任榮社,西安市鄠邑區原政協主席、西安市灃京工業園區原主任徐化民,北達規劃院副院長、上海交通大學客座教授王平,原環保部《環境經濟》雜志主編艾鐵鷹,西安國維淀粉有限公司董事長石玉寶以及其他企業代表相繼發言。下午,出席會議的相關領導和企業代表一同赴西安市鄠邑區相關企業進行實地考察調研。
只有好的營商環境 企業才能發展起來
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際國內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格局離不開改善營商環境的問題。“有土地有陽光,但是病蟲害太多,也長不起來,這是值得我們深思的“。高明光指出,做得差的地方不完全是硬件和軟件不行,而是非市場化的干擾太多。改善營商環境要誠心誠意、腳踏實地、持之以恒。而發展內循環則要發現新的消費熱點和亮點,把內循環的“蛋糕”做大,擴大內需。中央提出要千方百計保就業、保民生、保市場主體,很重要一點是增加人民群眾收入,培養購買力,這樣才能真正取得效果。
賀鏗認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是正本清源的一個戰略,并就構建國內大循環提出了五點建議。一是進一步進行市場化改革,而市場環境的好壞與政治環境的寬松和諧是密切相關的,因此要發展“親清”政商關系。二是企業家要創新品牌,發揚工匠精神,要有誠信。三要有核心技術、新技術。四是調節收入分配,有了合理的分配才能更好擴大內需,提高購買力。五是發展民營企業、小企業,要相信民營企業。
盛天啟談到,只有好的營商環境,企業才能發展起來。他認為營商環境包括兩條,一是確定“行政權力干什么”,要為企業服務;二是文化環境,這是重要的“軟環境”。
促進國內大循環 不斷滿足消費升級需求
“營商環境的問題從根本上說是一個改革的問題,即推進市場化改革,建立完善的市場體制。”周為民認為,營商環境包括三方面的環境,一是法治環境,其核心是充分尊重和保護人民的財產權。與法治環境相關的是政商關系的問題,健康的政商環境就是要依法辦事。二是政策環境,其要領是政府怎么對待企業、企業家,并強調要助力企業把全部精力用在生產、經營、創新、發展上,降低其他方面的交易成本。要更多支持中小微企業,支持民營企業,民富國強。三是意識形態環境,鼓勵民營經濟發展要有意識形態環境的相應配合,它可以提供可確定的預期,這非常重要。
連啟華發言時強調,面對復雜嚴峻的經濟形勢,要有打持久戰的態度,而改善營商環境、推進經濟大循環是重要的戰略舉措。“從改革開放開始,我們就講筑巢引鳳,要形成親商、安商、富商的企業生存環境”。這是政府促進經濟發展的重要職責,如今強調要建設服務型政府,從經濟來說就是要建設企業家滿意的政府,強調要問責。關于經濟循環,他認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意味著要著力打通國內生產分配流通消費各個環節,不斷滿足消費升級需求。
方言指出,隨著國際秩序的改變和今年疫情帶來的科技革命,會加快帶來新的工業革命,因此以國內大循環為主,要在在科技創新和自主研發方面下大力氣。而內部大循環勢必涉及到企業生存的環境,她認為,創造營商環境、修改國家有些法律條例時要把握好對外開放和國家安全的平衡。其次,要考慮政策的連貫性。而“法律是硬件,執法人是軟件”,構建“親清”政商關系,關鍵是看執行法律和政策的干部敢不敢擔當,對政策理解得深刻不深刻,否則懶政、怠政給營商環境帶來的不利因素比政策還要嚴重。第三,企業家也要有契約精神,加強誠信。
政策落實“最后一公里”是關鍵
徐化民談及關于支持民營經濟政策落實的“最后一公里”問題,指出一些地方政府在執行中央指示方面有很大的偏差。“我們地方政府對民營企業遇到困難以后,存在等待觀望甚至撇清關系的情況。關鍵是一公里落不實,這是關鍵,要深思。”有些領導對工業企業重視程度不夠,而對房地產的項目熱情高漲,他認為作為地方領導應該考慮長遠發展,可持續發展。同時在具體工作中,政府也不能只唯上,否則“懶政問題比廉潔問題更可怕”。
關于營商環境“最后一公里”的問題,王平談到,一些政府為促進企業投資出臺了很多規定,但有些是無效的,有的朝令夕改,使很多企業摸不著頭腦。他認為其中很大的原因是政府沒有一套實時的能夠精準掌握地方產業、企業情況的系統,因此需要政府有一套互聯互通大數據基礎系統,解決精準決策輔助問題。此外,政策自動兌現系統也很重要,用系統自動兌現政府的相應優惠政策。
艾鐵鷹認為,經濟發展面臨的很多深層次問題都要在內循環大戰略轉向過程中解決。“在內循環中,對經濟精雕細琢,這個工作非常重要。”環保工作不光是一個環境質量的提升問題,也牽扯到社會方方面面,因此需要有一個法治的前提。
據西安國維淀粉有限公司董事長石玉寶介紹,國維淀粉公司是西安市鄠邑區招商引進的民營企業,經過21年的發展,企業已成長為國家級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500強陜西省第2名,西部地區規模最大的玉米淀粉生產企業,多年被評為A級納稅企業。現有員工1100人,年加工玉米能力150萬噸。2020年上半年,收購農民玉米82萬噸,完成工業總產值10.7億元,上繳稅金2100萬元,發放職工工資2320萬元。他呼吁社會各界、地方各級政府及相關職能部門要關注和重視地方營商環境的提升,使企業能夠在好的營商環境下,為社會做出更多的貢獻。
編輯: 陳戍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