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我們老兩口不僅是村集體產業的股東,還是咱產業園的員工,一年下來有分紅、有工資,能收入3—4萬元哩!”62歲常年患病的府谷縣硬路塔村村民劉滿樂說。家庭貧困,一度是村里脫貧的“老大難”,而如今,老兩口有了穩定的收入,日子一天比一天好。
硬路塔村是府谷縣哈鎮最偏遠的一個小山村,資源匱乏,立地條件差,群眾主要收入以種植業為主。如今,通過發展產業,該村集體建起了農業產業示范園,實現了貧困戶脫貧,村民收入增加,脫貧致富奔小康的良好局面。
金秋時節,當記者來到硬路塔村,站在田埂上望去,只見糜子隨風蕩漾,紅薯長勢正旺,玉米棒子沉甸甸地“低著頭”;走進羊場,育肥羊齊腰高,羊羔滿圈跑……豐收的希望點燃,產業致富的生機延續。哈鎮是純農業鄉鎮,該鎮通過大力實施“三變”改革幫助硬路塔村邁出了產業致富的新步伐。去年以來,硬路塔村盤活土地,把全村5176.4畝土地量化為4278.6股,入股村集體經濟合作社。合作社根據產業發展,確定了每股每年保本分紅100元的分配收益。靈活的土地流轉模式,構建了村集體經濟合作社和農戶雙贏的“土地銀行”,激活了人、地、錢等要素,給農民增收、生產增效、鄉村振興注入了活力。
目前,該村集體種植了有機谷子、土豆、紅薯、玉米等農作物,建成300畝果園、30座雙模拱棚,種植面積達到了1000畝,建成了1座存欄200只湖羊的養殖場。同時,硬路塔村還以1000畝農業產業示范園為依托,創新“種植+養殖+加工”綠色農業發展模式,將養殖場的動物糞便,用于有機農作物的種植,再用農作物秸稈作為養殖場飼料,形成一個綠色循環。
該村發展農業產業不僅實現了綠色發展,還注重不斷增加農產品附加值。當前,該村在農業產業園區內建成恒溫保鮮冷庫、土豆儲存窖,有效解決農產品儲存問題,實現錯峰上市;提升農產品附加值,建成淀粉和粉條加工廠,形成了資源有效利用、循環發展的新型環保產業模式。
硬路塔村已經走上了綠色發展、增產增效的產業發展路子。同時,也開啟了為土地賦能增值的探索。該村激活梁峁地,破解種植產業結構單一問題,發展林下經濟,瞄準短、平、快項目,發展中藥材、籽瓜等經濟作物,1000畝中藥材基地正在建設中。
綠色種植讓農產品“身價”倍漲,目前有眾多企業已和村集體合作社簽訂產品認購合同,金額達112萬元。“舊貌換新顏,如今村里實現生態融合發展,綠色產品增值,林果增效、農民增收,產業和生態友好的發展路子,村民人均收入達到了7000多元。”該村黨支部書記燕霞說。(記者 許鵬 通訊員 吳杰)
編輯: 張潔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