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記者 張寶勤
“陜西蘋果產業的健康發展及轉型升級,實現蘋果產業現代化,事關我省完成新時代追趕超越目標任務,意義至關重大。”12月28日,省政協委員、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經濟管理學院院長趙敏娟在接受采訪時說。
經過二十多年的發展,目前我省蘋果種植面積已達900多萬畝,蘋果產業已成為陜西現代農業建設、農民脫貧致富和農村區域發展的主要產業,成為陜西農業在全國乃至世界的一張名片。
“但是,陜西省蘋果產業存在的產業品種單一、蘋果品質退化、種植戶收入下滑等問題不可小覷。”趙敏娟說,具體表現在“三個瓶頸期”上:種植中晚熟富士面積占總面積70%以上,市場供給出現總量過剩和結構失衡現象,供給結構進入瓶頸期。由于引進種植日本富士30多年來,品系混雜,抗病能力弱,喬化果園多,樹體老化,導致果品品質下降,市場競爭力進入瓶頸期。部分產區富士蘋果批發價從2元—3元/每斤跌到1元/每斤左右,種植戶效益低,有些地方甚至岀現“賣難”問題,種植戶收入進入瓶頸期。
據此,趙敏娟在今年省政協全會提交了《關于推進陜西蘋果產業轉型升級,加快落實3+X工程的建議》的提案,建議逐步構建早中晚均衡的蘋果品種結構,將前幾十年種植的喬化富士病蟲害嚴重的老化果園逐步淘汰,每年減少20萬畝老化富士果園。同時,大力發展“瑞雪”晚熟蘋果新品種,適度發展早中熟蘋果新品種。
趙敏娟說,晚熟新品種“瑞雪”蘋果已通過國家審定,在甘肅、陜西、山西、新疆等地已推廣8萬多畝。這種蘋果品質好、產量穩、耐貯藏、效益好,目前市場供不應求。“白水縣農民林秋芳2015年種20畝‘瑞雪’蘋果,2019年產果10萬斤,畝產5000斤,批發價每斤5元,每畝純收入2萬元。若陜西每年發展50萬畝,2025年前陜西將發展300萬畝,僅此一項每年可增收600億元。”
記者了解到,2019年,我省蘋果面積922萬畝,產量1136萬噸,全產業鏈產值900億,果農年純收入逾1.2萬元,蘋果產業已成為我省農業經濟的支柱產業。在區域布局上,全省蘋果產業基本形成渭北南部、渭北北部和陜北山地蘋果三個產業帶,面積、產量占全省近90%,48個蘋果基地縣種植面積占總規模80%以上、產量占93%,矮化蘋果面積達到148萬畝,陜北山地蘋果面積達到320萬畝,每年改造老果園50萬畝以上。在品種結構上,按照省上千億級蘋果產業發展規劃,穩步調減晚熟品種,合理發展早中熟品種,適度發展加工品種,目前全省審定通過的新優品種面積達100多萬畝。
針對委員提案,省農業農村廳表示,委員提出的優化結構、發展新品種、做好發展規劃等建議,對加快陜西蘋果產業轉型升級具有非常重要的參考價值和借鑒意義,在今后工作中將予以充分吸收和采納。具體為:
——調整產業布局,高標準建設陜北黃土高原、渭北北部和渭北南部產業板塊,加快渭北南部非優生區蘋果淘汰步伐,改造老果園50萬畝以上,淘汰非優生區蘋果10萬畝左右。
——優化品種結構,穩步調減晚熟品種,合理發展早中熟品種,加快新優特品種示范,白水、洛川蘋果試驗站做好“瑞陽”“瑞雪”“秦蜜”“秦脆”等品種示范推廣。
——加強良種苗木繁育,依托苗木繁育企業和涉農科研院所,建設種源保護庫(母本園)、苗木創新園區、苗木檢測中心;依托楊凌農產品加工貿易園區,設立果樹種苗交易專區,強化種苗生產經營監管,規范苗木生產與流通。
談及這件提案的辦理情況,趙敏娟表示:“省農業農村廳辦理提案速度快、效率高,溝通及時,希望通過提案辦理及落實,加快我省48個陜西蘋果基地縣的產業轉型升級步伐。”
編輯: 孫璐瑩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