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席記者 李榮
世界上每7個蘋果就有1個產自陜西,每3杯蘋果汁就有1杯來自陜西。數據顯示,2019年陜西蘋果種植面積達921.9萬畝,產量為1135.6萬噸,全產業鏈產值為917億元,規模位居全國第一,在全國和世界蘋果產量占比分別達1/4和1/7。
西安海關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陜西出口新鮮水果1.79萬噸,比上年同期增長14.92%。其中,新鮮蘋果出口增長11.86%。
然而,縱觀步入發展快車道的陜西蘋果產業,既面臨著外地蘋果的競爭壓力,也存在著產業結構不優、生產基礎依然薄弱、集約化規模化發展緩慢、產業后整理水平不高、品牌綜合實力不強、科技成果轉化不充分等亟待突破的短板。為此,在12月22日省政協召開的“加快推進蘋果產業高質量發展”月度協商座談會上,與會政協委員、相關廳局負責人、陜西蘋果產業從業者匯聚一堂,共同為做大做強陜西蘋果產業建言。
“全省注冊蘋果類商標343個,但缺乏真正叫得響、有市場競爭力的優質名牌。區域公用品牌中最知名的‘洛川蘋果’的品牌影響力與‘煙臺蘋果’還有一定的差距。”省政協農業和農村委員會主任呼燕在發言中指出,品牌效益與我省果業規模不相稱,“大商品、小品牌”和區域品牌、企業品牌弱現象亟待破解。
她建議,大力推進區域品牌、產品品牌、企業品牌“三位一體”建設,從省級層面出臺有關陜西蘋果宣傳、品牌運營等營銷戰略,按照扶優扶強的原則整合品牌資源,打響陜果區域公共品牌,講好陜西蘋果故事。
“我省的蘋果規模、產量絕對是全國第一,但與產量第二的山東相比,我們在品牌建設、品種創新、產業體系、運營、宣傳等方面仍存在很大差距。”省政協常委、咸陽市副市長程建國說,我省從事蘋果生產、銷售的龍頭企業少、小、弱,帶動能力差,果農多,缺乏有效組織是陜西蘋果產業發展的主要短板。
“要構建全省果品運營管理體系。”程建國認為,應在省級層面出臺有關陜西蘋果宣傳、品牌運營等管理辦法,通過省市聯動,共同打響陜果區域公共品牌,打造陜西蘋果品牌群;對在境外開展宣傳推介、品牌申請、商標注冊、產品認證以及在省外開展陜西蘋果品牌宣傳推介、冷鏈庫存、專柜專店銷售的企業應給予扶持補貼,進而不斷擴大陜西蘋果的市場覆蓋面;建立果品銷售協會,通過各類銷售主體把分散果農組織起來,推行品牌代理、電商銷售、農超、農校等營銷模式,提高果品直供直銷能力。
省民革建議,抓好品牌營銷,明確市場定位,注冊品牌商標,通過承辦、參與各類大型農產品交易會、貿易洽談會、產銷對接會等積極拓寬中高端銷售渠道;大力培育電商企業、搭建電商平臺,借助新媒體加大產品宣傳和銷售,不斷提升品牌影響力。
陜西蘋果規模、產量雖位列全國第一,但銷售形式卻極為單一。寶雞市政協在調研中發現,全市80%左右果品還是以地頭銷售為主,10%的果品通過區域性市場自銷,目前線上銷售、期貨交易等新型營銷手段呈現發展滯后的局面;網紅帶貨以園區、企業負責人單打為主,影響力和帶貨能力十分有限。
為此,寶雞市政協建議,加快果品產銷服務中心建設,建設果品產地分級銷售集散市場和電子商務服務站,提升果品分選精準度和冷藏冷運能力,促進果品貯藏增值和優果優價銷售;支持企業加大速凍果片(果丁)等產品、技術開發和應用,延伸產業鏈條,提高蘋果產業發展效益。
“陜西蘋果應在品牌化方面下功夫。”省政協委員、渭南市政府秘書長王小平建議,加快區域協作,整合地域品牌,統一商品標識、統一實施運作,打造陜西蘋果公用品牌。支持企業申請創建自有品牌,提供特色化產品、個性化渠道,構建區域品牌、企業品牌、產品品牌一體化的品牌格局。依托“一帶一路”大力拓展國內外市場,提高陜西蘋果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譽度。
銅川市政協認為,省上應出臺政策措施,列支果品區域公共品牌建設專項資金,支持各市推廣果品區域公共品牌,進一步提升品牌知名度和市場影響力。
“陜西蘋果的品牌競爭力、地域優勢亟待增強。”咸陽市政協委員、禮泉縣園藝站站長韓武裝認為,品牌已成為蘋果產業市場競爭的主要手段,陜西蘋果要唱響個性化品牌和地域品牌,形成獨有的品牌優勢和品牌效應。
韓武裝建議,各級蘋果產業主管部門要踐行健康、安全果品理念,大力實施“綠色山地蘋果”品牌升級工程,以山地為特色,以綠色、有機技術標準為保障,建設陜西山地蘋果分地域(市級)大品牌,不斷提升陜西蘋果知名度和市場影響力。
編輯: 孫璐瑩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