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為機奪取“雙勝利”,勇立潮頭奮力譜新篇!工業生產提速、投資增長加快、消費逐步回暖、進出口總值增長、金融市場穩定……面對疫情考驗,2020年,西安經濟用創新和拼搏交出了一份令人欣慰的答卷。
2020年12月21日至30日,由西安市委網信辦主辦、西安報業傳媒集團承辦的“高質量發展看西安”網絡媒體行主題宣傳活動成功舉行。來自新華網、人民網、央廣網、西部網等23家主流網絡媒體記者,踐行“四力”,進農村、進社區、進學校、進企業、進工廠、進全運場館,深入區縣、開發區一線,用新媒體視角,以實地采訪體驗感受的方式,全方位、多角度、廣維度記錄和傳播了西安高質量發展的生動實踐,全景展現西安迎“十四運”加快建設國家中心城市亮點,為“十四五”開篇加油鼓勁。
航空產業特色鮮明 輻射帶動效應顯著
5800臥式雙滑臺強力數控旋壓機
步入西安博賽旋壓科技有限公司生產廠房里,機器聲轟鳴,由公司自主研發制造的亞洲最大5800臥式雙滑臺強力數控旋壓機正在高速運轉,生產制造出一件件旋壓制品。“該設備最大加工直徑5.8米,最大正旋長度4米,最大反旋長度6米。”博賽旋壓科技公司技術人員現場介紹,設備的軸向最大推力和徑向單軸最大推力可達到120噸,能夠制造各類曲母線形狀的大尺寸薄壁空心回轉體零件。
西安博賽旋壓科技有限公司總工程師周平虎說:“這臺數控旋壓機今年正式建成投產,填補了我國在金屬旋壓重大裝備領域的多項技術空白,可廣泛應用于航天航空、船舶、電力、能源等諸多領域,為國家大型火箭發動機殼體、燃料貯箱、人造衛星殼體、艦艇裝備等大尺寸、高精度旋壓產品生產制造提供有力保障。”
據了解,今年以來,航空基地航空先進制造業中心、民機與航空制造產業園、裝備制造表面處理中心、綜合保稅區和藍田航空產業園五大產業園區加快建設,工業化廠房總面積超過80萬平方米,功能覆蓋了從航空研發、裝備制造、貿易通關到產業外拓的全產業鏈。年內38個重點項目開工建設,總投資近200億元,其中制造業項目占比超過70%,項目投資體量大、規模品質高、綜合效益好,航空產業特色鮮明,輻射帶動效應顯著,為西安高質量發展注入航空動力。
西安高新區
硬科技企業聚集 創新引領高質量發展
西電捷通是深耕網絡安全20年的科技企業,在網絡安全基礎核心技術領域有著深厚的技術創新研發和國際技術競爭、合作實踐。其自主研發的系列網絡安全協議技術發明,已在全球16個國家布局申請了近千項發明專利,已獲授權600余項。
如今,隨著像西電捷通這樣眾多的硬科技企業在西安高新區聚集,“硬科技”正逐漸成為西安高新區的代名詞。
西電捷通在全球16個國家布局了近千項專利,其中歐美發達國家占6成以上。
近年來,西電捷通與全球多家企業深入合作,不斷推進中國網絡安全基礎技術的全球化應用。以無線局域網安全技術WAPI為例,截至2019年年底,全球采用該技術的芯片累計出貨量超過150億顆。日前,由西電捷通為主要技術貢獻者的物聯網安全測試技術(TRAIS-P TEST)已經走出國門,并經國際標準化組織/國際電工委員會(ISO/IEC)發布成為國際標準,這也是我國在物聯網安全技術領域發布的又一項獲國際標準并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技術。
2015年8月,西安高新區獲批建設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2017年4月成為中國(陜西)自貿區核心區。作為硬科技概念的策源地,2020年4月,西安高新區啟動建設國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創新發展試驗區,并于同年6月正式啟動創建國家首個硬科技創新示范區,為陜西、西安追趕超越實現高質量發展貢獻力量。
三一西安產業園外部效果圖
圍繞創新鏈布局產業鏈 注入高質量發展新動能
產業興,則城市興。在三一西安產業園數字工廠內,通過自動生產流水線,鋼筋、水泥變身為一塊塊預制構件,它可以讓造房子像搭積木一樣簡單,大大提升了建筑現場施工速度。
近年來,西安市不斷對先進制造業體系的25條產業鏈進行梳理,制定創新鏈,布局產業鏈,完善服務鏈,保障資金鏈,做強產業生態,西安正在大步走向先進制造業強市。
“大規模銷售構件并不是企業盈利點,我們的目標是把建筑工業化,在西安打造的是一條預制構件示范生產線。”企業相關負責人描繪了這樣一幅場景:未來,預制構件在數字工廠完成生產,被運送到建筑工地。建筑工人們不用再揮汗如雨地干著重體力活,而是輕松操作建筑機器人來組裝構建完成施工。
三一西安產業園由三一筑工(西安)科技有限公司投資建設。項目投產后,前五年預計累計實現營業收入55億元,輻射產業規模達到200億元以上。
“‘三一’只是西咸新區先進制造業發展的一部分。”據了解,按照“招高端項目、延產業鏈條、建專業園區、促轉型升級”的總體思路,近年來西咸新區著力打造千億級先進制造業產業集群,為西安高質量發展注入新動能。
打造文體全產業鏈 加速推進高質量發展
西安奧體中心航拍
灞河東岸,石榴花開,奧體中心“一場兩館”的盛世美顏直入眼簾。西安奧體中心體育場的輪廓以石榴花綻放的姿態和絲綢舞動的韻律,勾勒出鋼鐵“盛世之花”。
百年盛世迎全運,西安奧體中心“一場兩館”是西北最大的體育中心,也是2021年第十四屆全國運動會的主場館,承擔著十四屆全運會開、閉幕式及田徑、體操、游泳、跳水等重要比賽任務。場館整體呈“品”字形布局,總建筑面積52.05萬平方米,投資總額79億元。
十四運的舉辦將給西安國際港務區注入新的發展活力。在奧體中心南側,地鐵十四號線奧體中心站正在加緊建設,隨著14號線的開通,國際港務區將迎來“雙地鐵時代”,實現與主城區、北客站、機場的快速高效聯結。2021年6月底,西安市首條下穿灞河隧道將通車,成為連接國際港務區與浐灞生態區的快速干道……在奧體中心四周,四通八達的立體路網將構建起完善、便捷、高效的交通體系。
同時,隨著中國電建西北總部、中鐵總部、中冶總部、綠地全球貿易港、高科奧體廣場酒店等十四運重大配套和重點項目的全速推進,國際港務區正以更高標準、更高水平、更強力度推動港城融合,全面優化城市空間結構、提升區域承載能力,構建面向絲路沿線國家的城市功能載體,全力打造生態、綠色、開放的現代化國際示范區。
目前,依托奧體中心,體育訓練基地、陸港運動公園、冰雪世界等項目,西安國際港務區將打造“陸港·文旅+體育”文體全產業鏈。未來,這里將籌辦具有國際影響力的體育賽事和大型音樂會、藝術節等活動,給國際港務區帶來更多創新發展機遇,凝聚“全運”力量,加速推進西安高質量發展。
加速文旅融合 賦能區域高質量發展
宋城演藝現場
在宋城演藝王國里,一場精彩的“西安千古情”正在上演。如今,越來越多的市民、游客慕名而來,領略宋城演藝傳承千年的美麗圖卷。
在文旅融合方面,浐灞生態區打造了世界文化旅游大會、浐灞“新八景”、絲路文化演藝等多個文旅IP。從2017年起,浐灞生態區連續承辦三屆世界文旅大會,并成為世界文旅大會的永久會址。
以浐灞文化為根源,浐灞生態區結合地域特色和標志性建筑,推出“灞柳迎送、世園晨曲、長安塔影、月光寶盒、濕地觀鳥、落日彩虹、絲路演藝、千古情緣”浐灞八景,打造了“生態”“極致”“穿越”“醉夜”四條精品旅游路線。隨著區內濱河酒店群、絲路文化藝術中心等多個重點文旅項目的建成,浐灞生態區將進一步成為西安文化旅游發展新“目的地”。
據統計,2019年浐灞生態區旅游人數達2600萬人次,旅游收入突破57億元。2020年,華夏文旅、西安千古情兩大品牌,是疫情背景下西安的文旅爆款。隨著世界文旅大會、西安國際啤酒節、2020浐灞文旅云集展、西安千古情惠民活動等,吸引眾多市民游客的關注,也擦亮了浐灞生態區生態文旅的新名片。
隨著一大批文旅項目的落地,浐灞生態區以更加積極的姿態融入發展大格局,發揮文旅品牌帶動作用不斷賦能,助力區域步入高質量發展的“快車道”。
全域治水 以擔當實干推動高質量發展
長安中央公園里,昔日臭水溝皂河變成清水河。楊凱 攝
“這個公園又大位置又好,黑臭水沒有了,下樓就能進公園,這是俺們以前想都不敢想的事情。”短短幾年時間的變化,讓趙阿姨這個土生土長的長安人感嘆不已。
近年來,長安區以擔當實干推動高質量發展,結合全域治水,長安一大批公園“亮相”的同時,不遺余力打造花園鄉村、民宿經濟,展現鄉村魅力,成為吸引投資和游人的“金字招牌”。
趙阿姨口中的公園,就是長安中央公園。長安中央公園南段位于西長安街至學府大道之間,突出體育運動及文娛活動功能,設計有球類運動場地和高校文化展示區,充分展示時尚、青春、休閑以及運動、文娛特質,音樂廳類似“鳥巢”造型,伴隨音樂噴泉的開啟,吸引了很多過往的市民駐足觀看。
據長安區主要負責同志介紹,皂河源自長安區,是一條多年的黑臭河。為全面推進皂河生態修復,改善區域水環境,徹底告別“黑臭水”,長安區按照“截污納管、源頭治理、景觀提升”的思路對皂河長安段進行綜合治理,如今,皂河已經變成一條波光粼粼的清水河、親水河,帶給市民越來越多驚喜。
此外,長安公園、樊川公園等諸多公園吸引著市民游客,讓市民與大自然零距離接觸,也成為了長安區的一處網紅打卡地。
回望剛剛走過的2020年,在這段特殊歷程中,西安經濟在變局中開新局!西安實體經濟做強優化、支柱產業集群逐步壯大、制造業轉型升級步伐加快,文旅品牌效應不斷顯現,宜居城市魅力倍增,絲路科創中心、國際消費中心城市成為城市發展新方向。迎接“十四運”,國家綜合交通樞紐、國家中心城市建設進一步加快,城市競爭力和承載力大幅提升。西安經濟高質量發展提速,城市活力潛力十足!
從古絲綢之路的起點,到國家中心城市,從新一輪西部大開發,到國內國際雙循環新發展格局,時代命題一次次為西安發展賦能。面向2021,西安蓄勢待發!(楊喜龍)
編輯: 陳戍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