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秦巴山區到陜北高原,從昔日的黃土飛揚到沙漠綠洲,今日的陜西林業已將綠色覆蓋面積向北挺進四百多公里,為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十三五”規劃完美收官交上一份滿意的陜西答卷,陜西省林業局始終立足自身優勢,加大扶貧力度,帶領貧困群眾加速向小康邁進,脫貧攻堅的步伐與鄉村振興建設實現了無縫對接。
生態脫貧經驗成為全國典型,2019、2020年連續兩年榮獲“全省脫貧攻堅組織創新獎”。目前,陜西省生態脫貧惠及貧困人口58.25萬戶、194.25萬人,戶均增收1257元,一組數據令人欣喜。
從軟弱渙散的貧困村,到產業鮮明的先進村,陜西省林業局延長縣扶貧團以“敢教日月換新顏”的豪情、“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堅韌、“不破樓蘭終不還”的拼勁,在三秦大地書寫下決戰決勝脫貧攻堅的壯麗篇章。
真情幫扶暖人心,村容村貌換新顏
一幅幅不忘初心使命的黨建文化墻,一條條平坦寬敞干凈整潔的村道、一顆顆郁郁蔥蔥的綠色屏障,一張張笑意盈盈的臉龐……初冬時節,寒意漸濃,走進交口鎮西蘇家河村,一股煦暖的文明新風撲面而來。
這幾年,在陜西省林業局延長縣駐村幫扶團帶領下,精準施策,修路架電、協調資金,引水鋪路,發展產業,讓曾經的貧困山村一舉蝶變成幸福村,讓村民挺直腰桿,精氣神大變樣,脫貧攻堅凝聚起人民群眾改變命運的強大斗志和力量。
“現如今,我們不僅用上了自來水,硬化了村道,每家每戶還發展起了致富產業。”提起延安市延長縣交口鎮西蘇家河村變化,村民對省林業局駐村干部的幫扶贊不絕口。
延長縣交口鎮西蘇家河村,曾是一個山高溝深、自然資源十分匱乏的“深度貧困村”,農戶靠種玉米和打零工為生。
2014年,按照省委精準扶貧、駐村聯戶的要求,省林業局扶貧團入駐延長縣,西蘇家河村作為局機關包扶村。如何讓產業興起來,百姓富起來一直是省林業局黨組領導和駐村干部思考的問題和探索的試點。
短短幾年時間里,他們心系貧困村和貧困群眾,投資約1800余萬元,新修了3條果園生產路、維修了8條生產路、新建了272畝果園防雹網,124個集雨水窖,2座中大型廣場,3座微型廣場……盡銳出戰,唱響脫貧攻堅“協奏曲”。
今年60歲的西蘇家河村民田燕娥,自小腿部殘疾,丈夫雙目失明,2014年,田燕娥家被確定為建檔立卡貧困戶。“今年賣了20頭小豬仔,一頭1600元,收入3萬多元,加上40只土雞賣了3000多元,多虧了省林業局扶貧干部的幫助,讓我的日子越過越紅火。”田燕娥感慨。
“我們以脫貧攻堅為契機,因戶施策,做到每戶有增收產業,長效與短效結合,保證技術支持到位,政策落實到位,讓每個貧困戶發展計劃不落空,實實在在得到實惠。”陜西省林業局駐西蘇家河村第一書記陳嘉說,該村以“蘋果產業固基、短期產業增收”為重點,“綠色+生態+養殖”相輔相成,每戶年均收入超過8000元。
山林里就業,家門口脫貧
西蘇家河村49歲的村民王西文妻子因患有精神疾病,失去勞動能力,家中3個孩子上學,過去主要靠打零工為生,生活捉襟見肘。2014年,王西文家被確定為建檔立卡貧困戶。
這幾年,王西文在省林業局延長扶貧團駐村干部的幫扶下搞起了養殖,摘掉了貧困帽,過上了好日子。
從剛開始抱著試試看的想法養了一頭母豬增加到而今的13頭。看著小豬一天天長大,王西文無比開心。
“今年賣了190多頭小豬仔,總共有20多萬元的利潤。”說起今年養豬的收入,王西文臉上露出滿意的笑容。
“現在俺脫貧致富了,感謝國家的政策好,感謝省林業局對俺的幫扶,沒有他們的幫助就沒有我的今天。”說起今后的打算,王西文笑著說,想再擴大養殖規模,把養豬產業做大做強帶動更多的貧困戶脫貧致富。
51歲的段西寧是西蘇家河村建檔立卡貧困戶,在省林業局的幫扶下養了五頭豬,收入兩萬多元。2016年獲得公益崗位生態護林員的工作,在家門口實現了就業,并順利摘掉了貧困帽。
“將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優先選聘為生態護林員,是陜西守住發展和生態兩條底線、助推脫貧攻堅的有力措施,既能切實帶動部分貧困人口實現脫貧,又能加強對森林資源、生態環境的保護。”陜西省林業局生態脫貧辦主任張懷科說。
目前,全省像段西寧一樣通過生態護林員就業崗位“造血”,順利搭上脫貧“便車”,過上幸福生活的貧困戶達到5萬多人。
通過一系列的幫扶措施,西蘇家河村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生產生活條件明顯改善,人民幸福指數持續提升。人均收入達10150元,2018年實現了整村脫貧。
延長縣已于2018年7月順利通過國家脫貧評估驗收,退出貧困序列。
小花椒大產業,把荒地變寶地
走進涼水岸村,漫山遍野的花椒樹和波瀾不驚的黃河水相映生輝,成為一道靚麗的風景。20年前,這周圍都是一片荒涼。
“八九十年代,因為溝壑交錯的地理環境和干旱少雨的氣候,村子里只能種些莊稼,一年下來往往只能填飽肚子。”涼水岸村村主任王繼明說。
1999年,延安實施退耕還林工程,在黃土高原上掀起一場波瀾壯闊的“綠色革命”,涼水岸村也不例外。
王繼明說,我們從2002年退耕還林后開始規模化種植,現已成為延安花椒第一村?;ń房购?,在山上易種,利用溝邊、山地,發展山林經濟,先后發展了接近幾十萬株,現已達5200余畝。
“我們的大紅袍花椒顆粒飽滿、皮厚肉豐、色澤鮮艷,今年花椒每斤40元,比過去價格高了很多,村民的日子也越過越紅火。”王繼明欣喜地說。
黃土坡上披新綠,產業發展富村民,現在的涼水岸,所有的山坡和溝洼全都被高高低低的花椒林覆蓋著,花椒樹不但扮靚了山野,更點亮了涼水岸村民致富的希望。
“如今的涼水岸村不僅環境變好了,路修好了,網絡也覆蓋了,而且村民收入也提高了,下一步我們準備通過產品認證、花椒精細化管理、農超對接讓涼水岸花椒走向世界。”王繼明信心滿滿地說。
扶持養殖產業,助力農戶脫貧
賀思宏是土生土長的黑家堡鎮賀家溝人,曾在石油鉆井隊當過鉆工,經過多年的努力打拼,徹底拔掉了窮根,過上了幸福生活。
在陜西省林業局延長縣扶貧干部的鼓勵和支持下回鄉創業,投資600余萬元,在村里辦起了奶山羊養殖基地,成立了賀思宏種養專業合作社。
“以前交通不便,家里也貧困,主要以種地、打零工為主,現在村上把我安排到羊場工作,在這里工作很輕松,主要喂喂羊,打掃衛生,工資每個月能拿3000多元。”貧困戶王自清說,現在有了穩定的收入,讓王自清也真正實現了上班顧家兩不誤。
目前該基地存欄奶山羊936只,帶動貧困戶300戶脫貧,并將貧困戶納入分紅范圍,今年為貧困戶分紅22.7萬元。林業幫扶干部還通過局直屬機關幫扶資金,為無勞動能力的貧困戶以借羊還羊的模式,將入社社員的母羔羊140只嵌入養殖產業,進一步加快他們脫貧致富的步伐。
從產業一片空白,到奶山羊、花椒、蘋果、葡萄等漫山遍野地次第開花結果。村民感慨:“這么多門路,還怕‘攆’不走窮?”
“我們因地制宜,通過發展花椒、核桃等林業產業和庭院養雞、中蜂、奶山羊養殖等林下經濟,從綠水青山中找到了金山銀山,實現了脫貧攻堅與生態文明建設‘雙贏’。”陜西省林業局掛職副縣長陳孝勇說。
脫貧攻堅,山鄉巨變。路通了、網聯了、業興了、人富了。截至目前,延長縣貧困發生率從幫扶前的11.86%降至0.25%,通過國家脫貧評估驗收徹底甩掉窮帽子的綠色、生態縣,正在悄然成為一個產業振興的美麗鄉村縣。
過去光禿禿的川道、溝道,如今換上了生態綠裝。靠天吃飯的鄉親們,在綠色生態空間治理和脫貧攻堅戰中受益,有了自己的產業,林業生態脫貧為鄉村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美麗、富裕的新延長正沿著高質量發展的道路闊步前行。
編輯: 孫璐瑩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