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界新聞網訊(實習記者 來昌榮)幼有所依,老有所養,“一老一小”是社會普遍關心的熱點問題,隨著人口老齡化的不斷加劇,“養老”工作面臨更多現實考驗。連日來,安康市政協組織部分養老機構、日間照料中心、社區等單位負責人,分別開展了養老工作調研座談會,圍繞安康市養老事業發展談問題、提建議。
日間照料中心及社區負責人座談
隨著公辦養老機構改革、兜底養老和醫養結合等工作的開展,安康市養老服務設施已初具規模。截至目前,全市共建成養老服務機構193所;建成社區日間照料中心64個,社區覆蓋率達32%;建成農村互助幸福院1306個,覆蓋率達77.7%,其中深度貧困縣區和深度貧困村覆蓋率達100%。
但在市民政局養老服務科科長楊厚生看來,當前基層群眾最困難的“三無”人員已有兜底養老政策解決,而普遍存在的低收入老人的養老問題才是難點。“尤其是沒有退休金的老人,加上慢性病,每月只有兩三百元的養老金,就面臨著‘住不起養老院、不符合兜底養老資格’的境地,養老問題避無可避。”楊厚生坦言到。
市縣政協養老工作調研部署
漢濱區中心敬老院院長唐娜也有同感,“工作中遇到不少這種情況,想接收但程序過不去、費用無人承擔,也很為難。”她建議將鄉鎮敬老院的資源充分利用起來,尤其是農村閑置資產,調整政策,使其在經營上更具靈活性,將養老服務延伸到更多的基層群眾。
她表示,可對老年人身體狀況評估、老年人生活環境狀況評估、老年人經濟狀況評估,進行個性化的養老服務,并根據老年人的經濟狀況評估結果,給予相應的養老服務補貼。
今年年初,“成都首批試點長期護理險”備受關注,獲得許多網友點贊。據了解,目前全國已有49個城市試點長期護理險報銷水平總體為70%左右。由此,作為市場經營者,德亨仁厚健康管理集團安康分公司總經理王艷君建議,安康市應積極與保險公司協商合作,學習先進試點做法,將長期護理險納入社會保險之中,為被保險人在喪失日常生活能力、年老患病時,提供護理保障和經濟補償,更好實現“有備而老”“老有所護”。
此外,王艷君還建議,充分利用互聯網大數據,建立健全老年人口數據庫,涵蓋各社區老年人年齡結構、健康狀況、服務需求等情況,將健康數據與養老數據融合互通,以便提供高效、便捷、精準的養老服務,有效提升養護水平。
養老機構負責人座談
市政協委員、石泉民康老年公寓院長羅小平,在現場為大家算了一筆私營養老機構的經濟賬:容納100人左右的養老院,硬件設施加軟件設施投資建設約3000萬,運行后年收入不到400萬,除銀行貸款、人工、水電等成本所剩無幾,企業運營所面臨“移東補西”的狀況。
羅小平建議應加大財政扶持力度,在成本建設上給予更多的政策優惠、獎補,降低養老機構運行成本;同時推進政策融合,開通專門通道,讓醫養機構在養老、醫療、報銷等事項更便利、更通暢。
去年2月,安康市被列入全國第五批居家和社區養老服務改革試點地區,為安康市多措并舉加快社區和居家養老服務體系建設提供了重大歷史機遇。市政協委員陽光護理院院長孫啟長認為,“改革試點,規劃先行,我市及時出臺了社區居家養老發展規劃,但現實中許多老舊小區、新建小區在規劃建設上有所欠缺,沒有預留社區養老用地,致使在后期提供服務時面臨“無陣地、租賃陣地”,運行成本較重,在今后的建設中應當規劃好“養老陣地”,確保同步規劃、同步建設、同步交付。
漢濱區新城辦金川社區支部書記張文剛認為,護理人員和管理人員的缺乏也是養老事業發展的問題之一。他表示,目前社會照料中心的管理工作多是社區干部兼管,精力不足且不專業,護理人員少且專業素養底,突發狀況缺少專業處理。他認為,培養護理人才、提升薪資待遇的同時,更應該加快轉變社會對護理員的職業觀念,如三八紅旗手等評選給予一定傾斜,提升職業地位。
說起觀念沖突,漢濱區老城辦培新社區支部書記周明華提到另一現象:即使有經濟能力、有需求、收費低,許多老人仍不愿前往社區日間照料中心,認為“兒女在,住是不孝”的表現。他表示,觀念改變是推動養老事業發展的重要因素,主動性的服務需求才是養老事業持續化、產業化的內動力。
兩天時間的座談討論,不同立場的負責人暢所欲言,提出了不少問題和建議。聽完大家的看法,市政協副主席唐紋要求,各委員、各負責人要持續深入調研探討,將問題真實化、數據有效化、建議實際化。下一步,市縣政協將聯動協同調研,以集中與分散、走訪與問卷、學習與考察等方式相結合,全面掌握全市養老需求,破解養老難題,推動安康市養老工作的良好發展。
編輯: 孫璐瑩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