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16日從市政府獲悉,《西安市推進國家體育消費試點城市建設實施方案》(以下簡稱《方案》)印發,《方案》提出目標任務,到2022年,體育人口占全市總人口50%以上,體育產業規模突破200億元,充分發揮體育消費對經濟社會的拉動效應。
到2022年體育人口占全市總人口50%以上
《方案》提出目標任務,通過體育消費機制、政策、模式、產品的創新,進一步助力西安市建設體育賽事名城和體育強市。到2022年,體育人口占全市總人口50%以上,有體育消費的人口占到全市總人口的80%以上,體育產業規模突破200億元,占全市生產總值比重達到2%以上,體育產業從業者突破5萬人;人均體育場地面積突破2.06平方米,全市城鎮人口年均體育消費突破2300元,充分發揮體育消費對經濟社會的拉動效應。
打造體育消費新名片,完善“體育+”融合發展模式,推動體育消費從傳統消費模式向觀賞型、活動型消費模式轉變升級。
每年實施1-2個社區全民健身中心項目建設
我市將深挖體育消費潛力。開發灞河濕地公園、西安世博園、漢城湖公園、昆明池公園等風光帶體育功能的公園,拓展覆蓋周邊、輻射全市的水陸一體化發展空間新布局。每年實施1-2個社區全民健身中心項目建設,積極推廣多功能、季節性、可移動、可拆卸、綠色環保的健身設施。
支持國際港務區、浐灞生態區、西咸新區、高新區等打造體育生活化示范區。鼓勵碑林區、新城區、蓮湖區等區縣(開發區)利用“金角銀邊”建設社區體育設施,廣泛開展社區運動會,打造社區體育消費示范點。加快推進產城一體化發展,著力打造西咸新區、曲江新區、國際港務區、浐灞生態區以足球、電競、水上運動為核心的體育消費集聚區。將西安閻良石川河極限運動中心打造為戶外研學游一體化的體育產業園區。
加快建設絲路國際體育文化交流培訓基地(西安市體育訓練中心),打造中國足球協會青少年訓練中心。落實全民健身“四個一”工程建設,促進全民健身場地設施提檔升級,增加體育場館設施建設管理投入,推進社會資本投資建設體育設施,進一步拓展體育消費空間。
同時,釋放體育賽事活力。完善政府引導、市場運作、社會參與的體育賽事市場協同機制。2021年舉辦各級各類賽事活動達到80場以上,2022年達到50場以上。鼓勵市場主體參與賽事組織、贊助和服務,采取“內培外引”的方式,持續放大西安城墻國際馬拉松賽、西安馬拉松賽等精品賽事品牌效應。
重點打造一批持續性強、影響力大的“草根賽事”“民族傳統體育賽事”和“小而精”網紅體育賽事IP,放大足球、籃球、排球“三大球”效應,繁榮民間體育賽事消費市場。發揮財政資金引導作用,每年安排資金用于支持體育賽事發展,鼓勵社會力量舉辦商業性和群眾性體育賽事,積極吸收國內外優質體育賽事、體育服務資源落戶西安,引進1-2個知名體育組織或企業落戶西安。
提升體育惠民服務水平。重點打造傘塔路“全民健身惠民中心”,并發揮其引領作用,在全市各區縣(開發區)建設一批全民健身惠民中心示范點。每年安排資金用于發放惠民體育消費電子券,培育體育網絡消費、定制消費、體驗消費、智能消費等新熱點。
新建全民健身綠道達到200公里
我市將促進“體育+”高質量發展,深化體教融合,以青少年體育教學、訓練、競賽等為抓手,帶動校園體育消費增長。
鼓勵體育社會組織、體育教練員和體育俱樂部進校園開展體育服務。整合各級各類青少年體育賽事,建立分學段(小學、初中、高中、大學)、跨區域的青少年體育賽事體系,每年舉辦各類公開賽事500場以上。開展青少年三跳、田徑、足球、籃球、排球、游泳、武術、健身操、啦啦操等項目校級聯賽;將高?;@球、足球、排球、游泳等校內賽事升級為高校之間的聯賽;支持學校引進射箭、射擊、擊劍、冰雪等運動項目并通過系列賽事加強推廣;聯合教育部門推出“活力大課間”主題體育活動,培養體育興趣,輔助降低中小學生近視率及肥胖率。
以文旅為依托,豐富體育消費內容。支持以各精品賽事、體育場館等為平臺,研發西安體育文創產品,放大“十四運”效應。支持浐灞生態區、長安區開辟體育研學、體育夏令營等中小學生體育旅游線路;配合“三河一山”生態綠廊建設,新建全民健身綠道達到200公里,將渭河西安段沿岸全民健身長廊、灞河右岸濱水景觀帶等“三河一山”重點項目打造為體育休閑消費新場景。
以翠華山登山節、冰雪運動等為抓手,打造翠華山體育旅游精品景區。以“城市立方體育文化綜合體”為典型,著力打造“幸福林帶”體育服務綜合體。推進建設集運動健身、體驗旅游、田園康養于一體的運動休閑特色小鎮,促進體育賦能鄉村振興。開展“西安市體育消費博覽會”等體育文化會展活動。
完善體醫融合模式,豐富體育民生內涵。以體育干預帶動健康消費發展。持續開展運動處方師培訓工作。支持運動康復醫院建設,鼓勵大型綜合醫院增設運動康復科室。
開展“西安運動大使”“運動型家庭”海選活動
《方案》提出,加快體育消費產品創新升級。研發智慧體育產品。在浐灞生態區、經開區、國際港務區建設智慧體育示范園、智慧場館、智慧健身步道、光影步道等試點。支持“體育+科技”新業態,鼓勵企業利用虛擬現實、人工智能、物聯網等技術,發展智能穿戴設備(體育領域相關)研發制造。
緊抓電競產業迅猛發展勢頭,創新發展電子競技等線上體育消費產業,鼓勵基于平臺搭載手機應用程序、公眾號等互聯網小程序,支持企業借助平臺實現體育產品、體育培訓等互聯網交易,構建線上線下相結合的體育服務模式,拓寬體育產業業務及渠道,助力“智慧西安”建設。
鼓勵市屬企事業單位和高校緊密合作,建立體育產業研發基地。
在運動產品研發、體育智庫服務、體育人才培養、體育技術支持等方面打出西安招牌。重點支持閻良區以航空工業為基礎,開發航模產品、發展航模制造業,打造閻良特色航模賽事基地,發展中小學體育研學航空模擬器制作等特色項目,鼓勵開發利用航空文旅資源,普及航空文化,開展研學旅行、飛行體驗、拓展訓練等。
創新體育媒體產品,支持媒體運用5G、大數據等技術提升體育賽事轉播質量。鼓勵體育賽事、培訓、健身等行業公司運用抖音、Vlog等自媒體平臺將體育與西安歷史文化融合,制作古都特色體育短視頻或直播內容。
開展“西安運動大使”“運動型家庭”海選活動,運用自媒體進行各類體育線上系列活動,多方位滲透體育用戶,擴展用戶的邊界。
建立“一帶一路”沿線城市體育產業發展聯盟
優化體育消費環境。將體育產業發展與政府向社會力量購買公共體育服務相結合,支持和引導社會力量參與體育賽事承辦、體育場館運營管理及其他各類公共體育服務,擴大政府購買公共體育服務的范圍。
全面拉動體育消費轉型升級。大力發展健身休閑消費,重點支持消費引領性強的健身休閑項目發展,充分利用藍田縣、周至縣、長安區、鄠邑區等區縣(開發區)的地域、山水、生態、人文、歷史等資源優勢,發展體育主題民宿、山地戶外、水上運動、冰雪項目等特色體育消費業態。
發揮“陜西國際體育之窗”、融創冰雪項目等室內冰雪多功能復合型體育綜合體優勢,進一步擴大冰雪運動消費規模。持續放大2023年亞足聯中國亞洲杯西安賽區、西安城墻國際馬拉松賽、西安馬拉松賽、長安女子半程馬拉松賽、絲綢之路拳擊爭霸賽、國際象棋女子巔峰賽、昆明池國際名校賽艇對抗賽等賽事的國際影響力,促進“一帶一路”體育消費雙循環快速發展。
同時,加強體育對外交流。建立“一帶一路”沿線城市體育產業發展聯盟,深化聯盟城市間交流合作,打造世界賽事名城,促進體育消費轉型升級。
將體育產業用地納入當地城市發展規劃
《方案》明確,成立西安市推進國家體育消費試點城市建設領導小組,建立聯席會議制度,研究推動體育消費試點建設工作。
保障體育用地需求。將體育產業用地納入當地城市發展規劃,統籌安排項目用地計劃指標。對符合規劃的重大項目、體育特色項目,在分配用地計劃指標時予以傾斜。
通過稅收減免、專項財政補貼、體育保險等政策,激勵國際國內體育人才、企業、賽事、協會組織落地西安,共同打造“一帶一路”體育資源聚集高地。通過專項資金、信貸支持、體育基金等方式扶持“專、精、特、新”中小微體育企業發展壯大。
探索設立西安市體育產業發展基金,吸引社會資本投資體育產業,鼓勵企業以冠名、合作、特許、廣告等方式贊助體育賽事和運動隊。開展體育產業的“政銀企”對接,為體育產業企業提供綜合性招商和融資服務。引導政府性融資擔保機構將體育企業納入支持范圍,對申請貸款的體育產業企業進行資信調查,為運營情況好、市場發展前景好的體育企業提供擔保。以“核心企業1+N”或者“體育企業N+N”模式,搭建體育產業鏈金融平臺,完善風險投資機制,創新體育融資新模式。
構建符合西安特色的體育工作評價指標和評價體系,強化各級主體責任,確保各項工作任務落到實處,將西安打造成為國家體育消費試點城市的典范和標桿。(西安報業全媒體記者 張端)
編輯: 陳戍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