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少了,環境好了,空氣清新了,好日子越過越舒心了……這是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以來,榆林市榆陽區上鹽灣鎮碎金驛村群眾的直觀感受。漫步村中,白墻黛瓦鑲嵌在滿山的翠綠中,農家院落干凈整潔、排列有序,院內綠植、花壇隨處可見,家家戶戶用上了水沖式廁所。在經歷了從臟亂差到美麗宜居的蛻變后,碎金驛村又發展起了集體產業,不僅美了家園,更讓群眾鼓了腰包。
鼓足馬力 整出凈美環境
碎金驛村地處榆陽區城南52公里處,下轄2個自然村,人居環境差,留守老人多,以種養殖業為主,產業基礎薄弱。2020年以前,碎金驛村窯洞院墻多有破損,院落堆放雜亂無章,農戶旱廁“蒼蠅滿天飛、臭氣到處吹”。“以前幾乎每家每戶門口都有垃圾堆和露天糞坑,現在完全看不到那些臟亂差的場景了。”碎金驛村鄉村振興第一書記陳雪峰邊走邊介紹。他告訴記者,村里這些變化得益于榆陽區整區推進的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工作。
2019年,碎金驛村以開展人居環境整治為抓手,按照渠道潔凈、巷道通透、空地平整、雜物集中堆放等要求,從清運常年積存垃圾、清淤溝渠、清理農業廢棄物、清除殘垣斷壁開始,先易后難,逐步向清潔房前屋后和國省干道延伸,鼓足馬力展開了一場場人居環境大整治,啃下了一個個“硬骨頭”。村黨支部充分發揮基層黨組織的戰斗堡壘和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推行村組干部、黨員代表聯戶機制,干部率先改廁、改舊居,群眾積極跟進,形成了人人參與、戶戶出力的良好局面。2020年拆除本村廢棄圈舍、廁所、彩鋼房、窯洞10000多平方米,清運垃圾3500余噸。
為了解決屋頂漏水、墻體脫落、院落硬化等問題,碎金驛村通過硬化美化院落、維修圍墻大門、統一粉刷外墻等,穩步推進舊居改造工作,共完成改造91戶,徹底改善提升農村人居環境,村容村貌煥然一新,真正“整”出了美麗鄉村“新顏值”。
統籌謀劃 改出美好生活
小廁所,大民生。來到村民李開衛家,大門旁邊專用的室內廁所干凈衛生,抽水有力,也沒有異味。李開衛感慨:“過去‘一塊木板兩塊磚’的旱廁,現在升級了。”更讓他滿意的是,這項改廁工程經過政府補貼后,自己基本沒有花多少錢。
在推進廁所改造的過程中,碎金驛村以“統籌規劃、真抓實干、穩步推進”的思路,把農村戶廁改造與人居環境整治結合起來,整體布局,同步推進。通過“因戶制宜+配備專人+長效機制”,對符合條件的農戶改廁采用三網格直沖式改廁模式,對不符合條件的采用三網格化糞池模式,同時配備1臺抽糞車和1名抽糞保潔員,專職服務全村廁改戶后續管理工作,通過健全保潔員考核機制和落實保障經費兩項措施,堅決守住廁所“改得好、用得好、管得好”的底線。
從最初群眾的不理解、工作的阻力大,到現在廁所改造的全覆蓋、群眾的高度評價,碎金驛村用不到兩年的時間,將全村114戶常住戶旱廁應改盡改,實現廁污同治,改出美好生活。
發展產業 鼓起群眾腰包
群眾情緒由抵觸對立變成了主動配合,由全鎮后進村變成了先進示范村,告別以往的“臟亂差”,映入眼簾的都成了“美凈齊”……人居環境整治讓碎金驛村成為全鎮生態宜居的新樣板,不僅促進民風顯著改善,也促進了該村集體產業的發展。
2019年,碎金驛村按照“四區分離”要求,全面推開“一村一圈舍”,實現人畜分離。該村同步發展了集體養牛產業,2020年集體養牛場肉牛出欄42頭,實現盈利38.94萬元,村里群眾在養牛場務工收入累計達32.48萬元,成為全鎮效益最好的集體養殖場,實打實成為了碎金驛村老百姓的“聚寶盆”。
村民李開亮已經年過六旬了,身體仍然硬朗,平日里除了營務自家的5畝地,還經常給村里打點零工。“去年村里抽水掙了四千多,牛場務工也有六、七千的收入,再加上年底的分紅,零零碎碎一年能收入兩萬多元,比出去打工強。”李開亮說道。
人居環境的變化,讓當地群眾喜笑顏開,集體產業的發展,讓群眾對未來的生活也充滿了信心。為了讓碎金驛村的“家底”更厚實,該村駐村工作隊積極向上爭取資金支持,“我們將從新的起點出發,把資金用于新建高位水池、引入動力電、完善養殖場配套設施等,繼續擴大養殖規模,壯大集體經濟,讓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實、更有保障、更可持續。”第一書記陳雪峰說道。(記者 許鵬 通訊員 杜欣 劉倩)
編輯: 張潔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