構建社區文化是社區治理的重要一環,社區文化墻則是營造社區文化的有效載體。社區文化墻做得好,利于社區形成良好的文化氛圍,進而推動社區治理。然而,近日記者在走訪中發現,西安大多數社區的文化墻內容雷同,缺乏吸引力。那么,如何讓社區文化墻“活”起來,體現社區特色,“走”進居民心里呢?
問題:
社區文化墻內容雷同
幾張長方形展板懸掛在墻上,清一色的紅色字樣展示著各種標語,宣傳欄里張貼著近期的活動通知……這是很多社區文化墻共同的樣子。10月11日,記者來到碑林區飲馬池附近一小區,一進入小區大門,就看到了小區墻上粘貼著幾個宣傳垃圾分類的展板,不大的院子干凈整潔。記者繼續往東走,走進了東縣門附近一小區,幾塊宣傳垃圾分類的綠色展板被粘貼在墻上。隨后記者來到建國四巷附近多個小區,看到小區院內文化墻內容大多是和諧鄰里、垃圾分類等,各小區之間文化墻內容、形式差異不大。
記者采訪了幾位市民,一位中年女性告訴記者,自己在飲馬池附近住了十多年,平時很少會注意墻上的宣傳標語,感覺各個墻上的宣傳語都差不多,沒啥特別的。一名社區主任告訴記者,社區文化墻挺重要的,辦得好的話不僅可以美化小區環境,也可以起到很好的教育效果。但在實際操作中面臨很多困難:選擇什么樣的內容上墻,以怎樣的形式呈現出來,由誰來完成創作,多久更新一次等等,也正是這些問題,讓很多社區的文化墻建設很難出彩。
亮點:
新民社區深挖街巷歷史 打造露天“博物館”
然而,在千篇一律的社區文化墻中,新城區新民社區走出了一條自己的路子,社區深挖街巷歷史文化,打造了專屬新民社區的文化墻。
通濟南坊、新民二巷、皇城西路、光輝巷都在新民社區轄區內。通濟南坊原本是一條環境衛生差的背街小巷,現在成為了一條黨建文化示范街。生動的墻體繪畫、鮮活的歷史人物、永恒的紅色記憶……該文化示范街將通濟坊的基本情況、歷史脈絡和紅色故事,通過繪畫的形式生動再現。社區第一書記劉少波告訴記者,在建設創作這條示范街前,社區工作人員多次聽取民意,到居民中間找素材,采納了一些老居民所講述的故事,挖掘不少地域文化。還將發生在通濟坊的紅色故事進行了整理和還原,使文化墻的展示內容更加豐富真實。附近的居民范先生表示,這條街區的繪畫形式也特別吸引年輕人,每天上下班經過這里都可以了解到黨的紅色歷史和西安小巷子里的歷史文化,還能隨時隨地遇見美好西安。
與通濟南坊一路之隔的新民二巷,原本也是一條環境臟亂差的小巷。2018年,社區著手對此進行改造。拆違建、研究小巷歷史,到居民中間去撿拾記憶,還原小巷面貌……就這樣,經過了一段時間的努力,新民二巷文化墻建成了。文化墻不僅提升了街巷的環境,還吸引了游客前來打卡,變身成了社區旅游的新景觀。
皇城西路文化墻被設計成了馬里奧主題,光輝巷則被設計成了龍貓主題,吸引過往行人駐足。“社區在設計策劃轄區文化墻的過程中,立足于街巷的歷史和當前實際,進行創作。我們希望讓大家在墻上看到過往,留住鄉愁,打造社區居民自己的露天‘博物館’。同時因地制宜,在街巷現狀基礎上進行合理改造。”劉少波說。
觀點:
社區文化墻應與居民、社區發展相關聯
關于社區文化墻在社區文化建構中的作用,以及社區文化墻如何建得好,做得“活”,陜西省社會科學院社會學研究所副研究員楊紅娟認為,生活中社區文化墻有很多,目前最大的問題是沒有特色、缺乏記憶點。想要辦好社區文化墻,首先應該和居民產生關聯,選擇居民喜聞樂見的內容上墻。其次,文化墻創作應配合社區發展需求,從社區定位、社區發展出發。現在的社區文化墻形式還是比較多樣,之所以教化效果不大,主要是因為各社區的內容都差不多,缺少社區特色。各社區應該充分挖掘轄區文化、優良傳統,選擇一些居民身邊的好人好事上墻,促進居民形成價值認同,自覺接受教化。
楊紅娟認為,文化墻是一種新的文化表現形式。近年來,各地不少社區結合當地文化,打造群眾喜聞樂見、通俗易懂的文化墻。許多地方的文化墻因為展示當地文化、歷史、風土人情,也給社區、街道營造出了濃濃的文化氛圍。可以說,文化墻讓普通的墻變成了文化長廊,通過圖文方式,不僅提高了社區的整體形象,也加強了社區居民的精神文化建設。要想讓社區文化墻發揮更加長遠的作用,在加強文化墻的內容內涵的同時,也要加強全民的參與度。讓居民成為參與的主角,不僅能夠從中征集到更多創意,同時也能營造出更加健康、積極向上的文化氛圍。
楊紅娟說,安全溫馨幸福的城市需要這樣有文化味兒的墻。墻雖然本是阻隔,但帶著創意給它賦予內涵,它就變得不再冰冷,而是有了溫度的一幅幅畫、一本本書,把美好傳遞,把距離拉近。(記者 姚瑞丹)
編輯: 陳戍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